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天台山方外志 第二卷

天台山方外志卷第二
形勝考第四
天台山高一萬八千丈,周迴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復有四門,智者大師以赤城為南門,以新昌石城為西門,徐靈府又以剡縣金庭觀為北門,余謂準此當以王愛山為東門。或者疑以為誕,不知皆有所徵也。蓋名山福地必有神聖呵衛不祥,惟此台山自古及今無有虎豺之暴,曾以是訊諸山民,僉曰:四門之內,周環民居,即有惡獸經由,惟犬羊等物是殘,見人則妥尾走匿草莽間。審如是,則所謂聖僧道場、神僊窟宅,信矣。若取之,則凡在台州屬境,皆其區域,以牛女分野,何啻千里?故唐宋已來,以台州名郡,蓋取乎此。若約靈異以分山,憑諸書以割地,則自縣治以南皆非也。然台雁二山皆東南勝境,古人未有定其優劣者。余始遊雁宕,見其峯巒秀拔,奇形恠狀,將謂海內名山無有勝此。及登天台山,觀其規模宏大,又恍然自失,因而品曰:雁宕山其猶李青蓮之五言古詩也。天台山其猶杜拾遺之五言古詩也,以子美之詩,上薄〈風〉〈雅〉,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人之體勢,而兼昔人之所獨專,近之故也。蓋此山在下望之,不啻千仞,及昇其巔,四通八達,間皆可數,十里如在平地,其勝一也;至登華頂峯頭,東望大海,南觀雁宕,西矚栝蒼,北眺錢塘,一覽可盡,其勝二也;俯瞰羣峯,皆在其下,羅列環遶,或如蓮葉、或如華鬚,恍疑一朵芙蓉浮於海上,其勝三也;僧寺道院,桑麻相接,鐘梵鳴於天上,雞犬吠於雲中,其勝四也;雖極其幽邃之地,皆明爽開豁,使人襟抱蕩然,其勝五也;山與通衢左近,車馬絡繹;其下勝槩羅列,其巔可望而不可到,其勝六也;山無背向,四面如一,其勝七也;山有八支,八溪為界,以華頂為車軸,山之周遭如八軸輪,亦如八葉覆蓮,其勝八也;山產眾藥,又多肥蕨黃精,此足供居者[米*候]糧,其勝九也;山林深遠,即居民亦有未臻其奧者,可以避隱,其勝十也。且赤城為其南標,石城為其西固,東蒼為其眉,四明為其目,中有瓊臺、雙闕、佛隴、香爐、石梁、瀑布等諸景,骨肉不偏,形神俱妙,所以為勝也。此其梗槩耳。若夫赤城建標,珠林簇簇,誰其淡諸?霞紅雲綠,則有赤城山之勝;五峯環翠,宮殿俱高,雙澗奏響,和以松濤,則有國清寺之勝;溪界山出,路沿澗入,瀑布龍湫,涼風襲襲,則有金地道中之勝;金地在上,壁立萬仞,蒼龍委蛇,濟以天磴,則有金地嶺之勝;竹塢茆茨,踈磬間發,法語琅琅,金繩寶筏,則有定光庵之勝;古墖皇封,與山巃嵸,瞻之仰之,萬世高風,則有真覺寺之勝;法流洙泗,佛道康莊,普賢境界,修禪道場,則有佛隴大慈寺之勝;大雷峯下,白雲精舍,數里平原,幽人命駕,則有太平寺之勝;路入羊腸,身親龍闕,山橡藤梨,美哉膚核,則有寒風闕道中之勝;亦有桑麻非人間者,豈軒轅丘廣莫之野?則有長壽、文殊、西竺諸寺之勝;萬山之中,其嶺陂陀,考槃之宮,尚餘烟蘿,則有察嶺下高察舊隱之勝。此南門第一支,取華頂之直道,以南嶴溪為界也。若夫放生池上,碧水盈隄,有物龍去,猶名螺溪,則有清心寺之勝;長松數挺,野廟披離,昔人傳教,今歸與誰?則有傳教寺廢址之勝;疊嶂千重,溪梁百折,泉落樹頭,流雲噴雪,則有螺溪道中之勝;仰攀丹崖,危磴半欹,梯雲捫葛,乃可探奇,則有幽谿嶺之勝;幽谿講肄,車塵不喧;山林盤欎,別有乾坤,則有高明寺之勝;路隔三山,可望難即;松篁數家,泉流上泐,則有清涼寺遺蹟之勝;下有寒泉,藏蟄神龍;石筍高峙,砥柱虛空,則有螺螄潭之勝;溪南溪北,上游下游,經梵相聞,以耕以修,則有黃墰諸庵之勝;聖僧西歸,惟遺雙屐,精神不磨,竟化為石,則有聖蹟內外庵之勝。此南門第二支,取華頂之紆路,以螺溪為界也。若夫雲林覆殿,寶篋藏經,諸天散花,神鬼來聽,則有慧明寺之勝;覺路平平,好山相迎,谷風溪水,且輕且清,則有楢溪道中之勝;山藏太古,水奏琴心,惟昔高士,允矣知音,則有齊高士顧歡隱處之勝;水窮山盡,有地靈墟,盤石可坐,精廬可居,則有天封寺之勝。此東門第一支,取華頂之直道,以楢溪為界也。若夫丹山夷夷,草木萎蕤,何獨王愛,我亦愛之,則有王愛山之勝;修竹千竿,蘭若數楹,長者福聚,納子化城,則有筋竹嶺庵之勝;雲生足底,人行天上,誰挈我衣,空中五兩,則有彌陀庵仰天湖道中之勝。此東門第二支,取華頂之仄徑,以水母溪為界也。若夫山光明媚,水色澄鮮,真阿練若,樂矣三禪,則有澄深寺之勝;猨梯達漢,鳥道通玄,疑其登者,居日月邊,則有摘星嶺之勝;山藏八景,高僧所安,彼如庵主,其墖猶完,則有大同寺之勝;瑞草藉地,拱木蔽天,禽猨嘯聚,杳無人烟,則有石筧道中之勝。此北門第一支,取華頂之峻路,以羅木溪為界也。若夫神僊福地,茅竹洞天,金庭觀側,羲之家焉,則有金庭觀之勝;路崎而勝,水險而清,籃輿竹筏,恣我南征,則有福溪道中之勝;山奇蹟聖,佛慈如如,豐碑古記,元章之書,則有慈聖寺之勝;方廣覿面,伊誰能見?八萬度門,聊通一線,則有石梁橋之勝;瀑瀉懸崖,石潭淙淙,奇哉誰設?玄龍之功,則有斷橋之勝。此北門第二支,取華頂之險路,以福溪為界也。若夫千山倒景,蘆荻藏舟,中有釣叟,機忘海鷗,則有青溪之勝;青山崔嵬,飛流界道,織女停梭,牛郎凝眺,則有瀑布水之勝;僊人拍掌,玉女濺珠,亦有僧寺,是稱僊居,則有玉女溪、瀑布寺、福勝觀之勝;九峯迢嶤,玄宮逍遙,僊凡路隔,度以三橋,則有桐柏宮之勝;瓊臺薄漢,雙闕凌霄,其誰神司?僊者王喬,則有瓊臺雙闕之勝;此上有玄明、洞天、仁靖、純素諸宮,白雲、壽昌諸觀,聖壽、法輪、法蓮諸院,臥雲庵等諸處之勝;小山為伍,環畬千畝,寺倚危峯,坎坎鐘皷,則有護國寺之勝;溪泛胡麻,上有僊家,雲中古洞,尚餘桃花,則有桃源之勝;其上有慈雲、普光、西定慧,蓮華峯上普慈、證教諸寺之勝在焉。此西門第一支,取華頂之紆路,以鬧溪為界也。若夫石沼為池,石山為城,金湯像教,功由巨靈,則有石城山之勝;慈氏寶相,百尺停停,金光赫奕,勤矣三生,則有石佛之勝;採藥歸來,雲仍七世,桑梓猶存,千年僊系,則有劉阮村之勝;南有悔山,北有悔橋,司馬子微,悔從帝招,則有司馬悔橋之勝;將入僊都,天為設險,險豈在山,塵凡難轉,則有會墅嶺之勝;紫雲蔽野,亦翳丹霞,異產何物,苓朮胡麻,則有彩煙山之勝;昔人夢遊,我亦玄蒐,靈僊窟宅,葛洪丹丘,則有天姥山之勝;紅塵白雲,僊凡道分,石梁捷徑,瑞氣氤氳,則有石梁道之勝;僊人鞭石,如牛如馬,亦如萬舟,蔽流而下,則有僊人浪之勝;其甘如醴,其寒如冰,應心之泉,有待而興,則有應心泉之勝。此西門第二左支,以黃杜溪為界也。關嶺之傍,留鄭有坊,賢哉邑候,尚遺甘棠,則有關嶺之勝;石室深邃,厥名白巖,神靈祥瑞,余悉其凡,則有白巖山之勝;萬峯攢翠,列如畫屏,一溪直界,混混流青,則有秀溪口之勝;奇峯插天,翠妝綠翳,飛瀑如虹,懸崖飄曳,則有龍湫瀑布之勝。此西門第二右支,以秀溪為界也。古木千章,平田數頃,中有梵宮,殆絕人境,則有萬年寺之勝;往者聖僧,歸自東海,輕駕鐵船,其湖猶在,則有鐵船湖之勝;平田飯僧,於是邀請,松柏森森,為羅漢嶺,則有羅漢嶺之勝;心外無法,滿目青山,香爐峯側,別開玄關,則有通玄峯、香爐峯之勝;萬八峯頭,寺鄰帝座,天籟梵音,六時叅和,則有華頂寺之勝;身出五雲,天空海濶,星辰四垂,斗柄可斡,則有華頂峯之勝。此西門第二支,取華頂之康莊也。是中有二岐路,一至會墅,由小路上藤公嶺與萬年會,校近十里而景差劣,一至萬年,過道人坑,先往石梁,至察嶺頭會,校遠五里而景差勝也。若夫春日載陽,草木生香,山花奪目,好鳥相將,則有春景之勝;朱明赫赫,樹蔽原隰,數里無塵,泉流澗側,則有夏景之勝;涼風振條,林木蕭蕭,蹲鴟黃獨,山家正饒,則有秋景之勝;玄英司職,喧塵時息,幽溪泉鳴,圓通之宅,則有冬景之勝;華頂峯頭,旭日在下,乍沉乍浮,魚龍驚詫,則有日觀之勝;秋蟾皎皎,繁露津津,上薄林葉,萬頃鋪銀,則有月觀之勝;朝雲矯異,高下平填,疑清凉界,敷兜羅綿,則有雲觀之勝;江山飄瞥,林木皤然,珠宮玉闕,吾亦神僊,則有雪觀之勝;黃梅驟雨,皷以谷風,或如飛瀑,有似流虹,則有雨觀之勝;朝雨初歇,霧氣方收,千巖競秀,萬壑爭流,則有霽觀之勝。余家幽溪,隣于佛隴,濟勝之具既揵,遊山之仗復備,有勝則遊,興至則遊,不必擇時招友。蓋台山之勝,無論四時之佳,雨霽雪月,朝雲暮霞,無不可人者。昔人以西湖比於西子,謂淡妝濃抹總相宜,余謂台山之勝,故當過之,識者必以余為知言。然證明此道者,要有烟霞之志,泉石興趣,復須經旬累月不疲足力,乃可希覬。其或朝入暮出,既無笙歌之娛耳,復無桃李之豔情,以此責台山之不勝,余則避席之弗暇焉。今依舊志復列山川形勝于左,以貽好事者之博蒐,妙在觀象得意,無得案圖索馬。

赤城山
在縣北六里,一名燒山,又曰消山,石皆霞色,望之如雉堞,因以為名。山之麓有巖極深廣,晉義熙初,僧曇猷造寺,號中巖,齊僧慧明復就塑一佛像,名臥佛。又有巖曰結集,曰釋籤,蓋章安、荊溪二師裒集解釋天台教文之遺跡也。
桐柏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十二都,七十二福地之一。由清溪迤北而入嶺,路九折至洞門,一望佳景豁然,道觀屹處其中,唐司馬承禎隱此。《舊圖經》云周靈王太子晉主金庭、治桐柏山,即此也。
瓊臺、雙闕兩山
自桐柏西北行二里至元應真人祠,取道僊人蹟,經龍潭側,凡五里至瓊臺,轉南三里至雙闕,皆翠壁萬仞,森依相向。宋祥符中,山人張無夢結庵於此。徐大受《山行摘句》云:「大壑之心,瓊臺突起,嵐光破綠,狀如削瓜,下俯百丈龍湫,心悸骨驚,不可近視。沿流五里至雙闕,幽花凝岸,苔茵布石,僊家之奇觀也。」
瀑布山
一名紫凝,在縣西四十里三十二都。山有瀑布,垂流千丈,遙望如布,陸羽記云「天下第十七水」,蓋與國清、福聖二瀑為三。其山產大葉茶。《志要》云:福聖之瀑布,源出桐柏山金澗三井之泉,懸流數百尺,落于萬仞之崖,冬夏不竭。遠而望之,瑩白如練,懸掛隱暎於蒼崖翠壁之間。卒然一視,恍若天河之傾瀉也。
石橋山
在縣北五十里十五都。兩山相並,連亘一百里,舊傳五百應真之境。有石梁架兩崖間,龍形龜背,廣不盈咫。其上雙澗合流,洩為瀑布,西流出剡中。下臨萬仞,飛泉回射,危滑欹側,狀如橫虹;且多莓苔,甚滑,過者目眩心悸。按《赤城舊志》云:凡往來人供茗,必有乳花効應,或寶炬金雀、靈跡梵嚮,接于見聞云。
東橫山
在縣東十里八都九都界,以其橫據縣東,故名。狀如覆舟,舊名覆舟山。四面迥絕,無所連接,神邕山圖謂為台山之腳。其上坦夷可三十頃,中有三泉,冬溫夏洌,側有古淨池,今蕪沒。山南盡處有石,遠望如婦人,舊稱為新婦巖。山足相傳下有石鴨,讖云:「水打石鴨頭,此地出公侯。」每溪流逼向此山,下有顯宦,見《志要》。按舊志云:丹丘山即東橫山也。其山頂方闊,萬厯九年,知縣毛鸖騰重建丹丘山臺。
九峯山
在縣西北十五里十三都。其峯有九。徐靈府《小錄》云:瀑布寺前有九峯,蓋台山之枝榦,舊名九壟,王羲之與支遁遊焉。唐天寶六年改九峯。神邕山圖云:此嘗創桐溪寺。
鳳凰山
在縣東十五里六都。《志要》云:山形似鳳者三,故其地亦名鳳林。崖上有僊人掌跡甚鉅,南有釣臺及呂洞賓所遊之地,名為「呂道岸」。其地夏日蚊蠅不入,所產艾草入藥最佳。
蒼山
在縣東四十里五都。神邕山圖云:其山凌映桐柏,絕頂睇滄海,以其蒼蒼接漢,故名。古經云:其山鳴吼必有大風雨。神邕以桐柏接甯海界,在縣東極處,非今置觀之桐柏也。
寒巖山
在縣西南七十里三十六都。前有盤石,曰「宴坐」。峯上有石室,舊名「撫石洞」,後米公芾題曰「潛真」。四山環峙如郛郭,上矗雲漢,其下嵌空,置佛屋不用瓦覆。洞左有小甎塔,是寒山子蟬蛻處。山滅後數日,有梵僧持錫杖於此尋覓,或問其故,對曰:「吾拾文殊舍利也。」故後人於此而建塔焉。由宴坐西有石梁,可數尺,架兩崖間,險峻不可陟。南有泉如屋霤,寺僧縻竹?引之。前距山腹一里,有道人洞;轉西二里,亂石灑流巖竇間,散若虬髯,因號龍鬚洞,台山絕勝處也。《臨海記》云:石室前有立石,叅差五色,遠望如綬帶,舊傳為綬帶山。產石髓石脂,絕杪有僊石棺。
明巖山
在縣西七十里三十三都。舊名闇巖。巖之前峭壁屹立,勢摩窮蒼,亦號幽石。其下竅穴透邃,日光穿漏,中有僧全宰棲真洞。轉北數步,恠石森然。上有兩峯倒側,號合掌。巖西有泉,蔽崖而下,渙若垂箔。寺僧亦用竹?引之,從高下墜,號曰「水索」。由寺北捫蘿而下,至重巖,磐石品列,即三隱嘯詠之地。常有光如月,號「石月」。寺東有響巖,擊之聲鏗然。寒山子詩所謂「重巖我卜居,鳥道絕人蹟」是也。
大盆山
在縣西一百八十里三十七都。西接東陽,南界僊居,遙望山形如覆盆,故名。
天柱山
在縣西九十里三十六都。南有黃水峯。
方瀛山
在縣西北二十八里十二都。由桐柏北上一峯,可五里許。上有平田十餘畝,間以陂池;前眺蒼峯,後即雲蓋峯。唐長慶中徐靈府居此,因賜今名。
繫船山
在縣東四十里一都南陽,舊傳古煎鹽處,有石磐柱尚存。有巨石橫亘,海波沃日,舟人常繫纜於此。邑志一名髻山,《赤城舊志》:又有髻山,在縣東四十里,以其形如髻然,故名。
司馬悔山
在縣北一十三里十一都。道書此為第十六福地。《會稽志》載司馬悔橋在新昌縣,舊傳司馬承禎應召至此而悔,因以為名。又《雲笈七籤》載司馬悔山在台州府天台山北,李明僊人所治之處。山在天台、新昌二境間,故橋以山得名。按此,則非司馬承禎矣,豈嘗有司馬悔者居此而名歟?然不可考。
始豐山
在縣西南十五里十九都。舊以狀類盤龍,名龍山。唐天寶中更今名。
折山
在縣西十六里十六都。神邕山圖云:其山峭?險折,而中峯拔立孤秀。舊傳王喬控鸖于此,又名鸖峯。
鼻山
在縣西南一十五里二十三都。以形名,載《唐書.地里志》。下有龍湫,旱禱常應。
土墻山
在縣西四十里二十七都。屹若墻立,故名。見《唐.地里志》。
峇山
在縣西五十里二十九都。舊志云:「在西南一十五里。」蓋誤。
甑山
在縣西三十五里一十五都。下有鈎磯石。
松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二都。
擔山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二十四都。
招賢山
在縣東四十五里一都。又名雙峯山。
焦山
在縣西六十里三十四都。
靈墟山
舊志:「在縣北三十里十一都,白雲先生隱處。」《圖經》云:「在縣北六十里,蓋七十二福地之一。」
八峯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十五都。中有萬年寺,所謂「明月、娑羅、香爐、大舍、銅魚、藏象、烟霞、應澤」是也。
牛游山
在縣東五十里四都。東巖有片石,似牛游成渦,舊傳神牛浴此,蹄跡跧痕尚在,俗呼為石牛游。
覆盆山
在縣東四十里一都。頂平,東西二隅有二井,地里家以為台郡臨海山川之美,皆是此胚胎迤衍發秀。
亭山
在縣東三十里二都。
接石山
在縣東四十里一都。
寶華山
在縣東三十里四都。產花乳石,色如瑇瑁,瑩潤堅潔可愛。李德裕〈謝寄石〉詩:「聞君采奇石,翦斷赤城霞。」宋林逋〈謝天台僧寄石枕〉詩:「斷石自何許,枕之懷赤城。」皆謂此也。稍西有雲頂庵。距山足一二里,有巒岫如帶,與溪流俱西向,環拱縣境,因名帶橫。相傳其地唐時有王尚書居此。見《范志》。
銀山
在縣南十里二十都。宋元祐間因鑛發,故名。後因鑿山壓死人眾,燒煉無銀,遂廢。萬厯二十六年,凡舊鑛處,朝廷悉令開採。四月初四日,太監委官來鑿此山無銀。堪輿家先言,此山居午動必致火,五月間縣東南果被火灾。本年八月,復委官開,仍無銀。二十七年閏四月,太監劉同本府黃二守督工深入取砂,面烹亦無銀而止。
菡山
在縣西六十里三十五都。
大淡、小淡二山
在縣南二十里七都。峯勢聯接,周回三里。
龜山
在縣南五里,山形類龜,下有潭極深,大旱不竭。
鯉山
與龜山相近。
澹山
在縣西七十里三十五都。
雷馬山
在縣西九十里三十五都。
方山
在縣西六十里三十五都。《志要》云:其山高峻千餘丈,山麓周圍十五里,自足至頂皆方,故名。遠望山之右有匼溪茁,左有青山茁,此居其中,巔有廟祀鎮之。
白衣山
在縣西五十里三十二都。上有白衣殿。
茶山
在縣西八十里三十三都。
聚青山
在縣西五十里三十二都。
儒堂山
又名宰山,在縣西四十里三十都。
鳳山
又名赤山,在縣西四十里二十七都。
鷓鴣山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十五都。中有龍湫。《志要》云:常有鷓鴣鳴,故名。
獨山
在縣西六十里三十四都。
千佛山
在縣西五十里二十九都。山足有寺名廣巖,周圍佛剎、峯巒、壘障層出其上,故名。
斷橋山
在縣北七十里十一都。自石橋下菴對嶺㳂澗行可十五里,則一石梁中斷,因以為名,即是小石橋也。下臨危澗,亂石棊布,有龍湫、龍拖石。
妙山
在縣東一百步,延袤一里,舊為城隍廟。宋曹勛建祐聖觀,境民崇奉,香火不廢。舊有公館,改為社學,近廢。鐘樓在其上,山周圍皆民賃以居。登山一望,則一邑之景致盡在目中,蓋邑之鎮山也。
金墩山
在縣西北三里。《志要》云:乃赤城山南行支壠,盤曲以翼縣治。蓋妙山、東橫山夾輔邑東,此山在西,蒼山蔚磐于左,赤城輝暎于右;邑後諸山高厚峻極,而邑前面諸山呈秀爭妍,邑治街巷橫列三數,成乾卦象也。
蔓蘿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十都。
甯波府奉化岳林寺文果和尚助英洋壹佰元
光緒十九年桂月佛隴真覺寺敏曦監梓
天台山方外志卷第二終
上一卷: 天台山方外志 第一卷
下一卷: 天台山方外志 第三卷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