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注維摩詰經 第三卷

注維摩詰經卷第三(弟子品)
後秦釋僧肇撰
佛告須菩提。
什曰:秦言善業,解空第一。善業所以造居士乃致失者,有以而往亦有由而失。請以喻明之,譬善射之人發無遺物,雖輕翼迅逝不能翔其舍。猶維摩詰辯慧深入言不失會,故五百應真莫敢闚其門。善業自謂智能深入辯足應時,故直造不疑。此往之意也。然當其入觀則心順法相,及其出定則情隨事轉,致失招屈良由此也。維摩以善業自謂深入而乖於平等,故此章言切而旨深者也。諸聲聞體非兼備則各有偏能,因其偏能謂之第一,故五百弟子皆稱第一也。又上四聲聞復有偏德,有供養者能與現世報,故獨名四大聲聞。餘人無此德,故稱第一而不名大也。肇曰:須菩提,秦言善吉,弟子中解空第一也。
汝行詣維摩詰問疾。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入其舍從乞食。
生曰:須菩提得無諍三昧人中第一也。無諍三昧者,解空無致論處,為無諍也。維摩詰機辯難當,鮮有敢闚其門者,而須菩提既有此定又獨能詣之,迹入恃定矣。便有恃定之迹而致詰者,豈不有為然乎。
時維摩詰取我鉢盛滿飯。
生曰:維摩迹在居士,有悋惜之嫌,若未與食便詰之者,物或謂之然矣。故先取鉢盛滿飯而不授之者,恐須菩提得鉢便去,不盡言論也。
謂我言:唯須菩提!若能於食等者,諸法亦等。
生曰:苟恃定而來者,於定為不等矣。即以食詰之者,明於食亦不等也。不等於食,豈等定哉?是都無所等也。既無所等,何有等定而可恃乎?
諸法等者,於食亦等。
生曰:更申前語也。食事雖麁,其理自妙。要當於諸法得等,然後可等之矣。
如是行乞,乃可取食。
肇曰:須菩提以長者豪富自恣,多懷貪悋不慮無常。今雖快意,後必貧苦。愍其迷惑,故多就乞食。次入淨名舍,其即取鉢盛飯,未授之間譏其不等也。言萬法同相,準一可知。若於食等諸法亦等、諸法等者於食亦等,以此行乞乃可取食耳。曷為捨貧從富自生異想乎?生曰:用心如此,乃可恃以取我食也。意云不爾,勿取之也。
若須菩提不斷婬怒癡亦不與俱。
什曰:得其真性則有而無,有而無則無所斷亦無所有,故能不斷而不俱也。肇曰:斷婬怒癡,聲聞也。婬怒癡俱,凡夫也。大士觀婬怒癡即是涅槃,故不斷不俱。若能如是者,乃可取食也。生曰:須菩提是斷婬怒癡人,原其恃定,必以斷為不俱,故復就而詰之也。就詰之意,轉使切也。若以斷為不俱者,非唯無有等定,於婬怒癡亦不斷矣。
不壞於身而隨一相。
什曰:身即一相,不待壞而隨也。肇曰:萬物齊旨、是非同觀,一相也。然則身即一相,豈待壞身滅體然後謂之一相乎?身,五陰身也。生曰:斷婬怒癡者,則身壞泥洹也。泥洹無復無量身相,為一相矣。不壞於身,事似乖之,故云隨也。
不滅癡愛起於明脫。
肇曰:聲聞以癡曀智故癡滅而明,以愛繫心故愛解而脫。大士觀癡愛真相即是明脫,故不滅癡愛而起明脫。生曰:身本從癡愛而有,故復次言之也。不復為癡所覆,為明也。不復為愛所縛,為脫也。
以五逆相而得解脫亦不解不縛。
肇曰:五逆真相即是解脫,豈有縛解之異耶?五逆罪之尤者、解脫道之勝者,若能即五逆相而得解脫者,乃可取人之食也。生曰:既言於縛得脫,而五逆為縛之極,故復以之為言也。斯則解為不解、縛為不縛。
不見四諦非不見諦。
肇曰:真見諦者,非如有心之見、非如無心之不見也。
非得果。
生曰:於縛得解是見諦之功。復反之也,非不見諦是得果矣,故即翻之也。
非凡夫、非離凡夫法。
肇曰:果,諸道果也。不見四諦故非得果,非不見諦故非凡夫。雖非凡夫而不離凡夫法,此乃平等之道也。生曰:見諦在人,故復論之也。
非聖人、非不聖人。
肇曰:不離凡夫法,非聖人也;道過三界,非不聖人也。
雖成就一切法而離諸法相。
肇曰:不捨惡法而從善,則一切諸法于何不成?諸法雖成而離其相,以離其相故則美惡斯成矣。生曰:人必成就於法,故復極其勢也。
乃可取食。
肇曰:若能備如上說,乃可取食。
若須菩提不見佛、不聞法。
肇曰:猶誨以平等也。夫若能齊是非、一好醜者,雖復上同如來,不以為尊;下等六師,不以為卑。何則?天地一指、萬物一觀,邪正雖殊,其性不二,豈有如來獨尊而六師獨卑乎?若能同彼六師不見佛、不聞法,因其出家隨其所墮而不以為異者,乃可取食也。此蓋窮理盡性極無方之說也。善惡反論而不違其常、邪正同辯而不喪其真,斯可謂平等正化莫二之道乎!生曰:此一階使言反而理順也。苟體空內明,不以言反惑意矣。須菩提見佛聞法者,而言不見佛不聞法,言正反也。若以無佛可見為不見佛、無法可聞為不聞法,則順理矣。
彼外道六師富蘭那迦葉。
什曰:迦葉,母姓也。富蘭那,字也。其人起邪見,謂一切法無所有,如虛空不生滅也。肇曰:姓迦葉、字富蘭那。其人起邪見,謂一切法斷滅性空,無君臣父子忠孝之道也。
末伽梨拘賖梨子。
什曰:末伽梨,字也。拘賖梨,是其母也。其人起見,云眾生罪垢無因無緣也。肇曰:末伽梨,字也。拘賖梨,其母名也。其人起見,謂眾生苦樂不因行得,自然耳也。
刪闍夜毘羅胝子。
什曰:刪闍夜,字也。毘羅胝,母名也。其人起見,謂要久逕生死彌歷劫數,然後自盡苦際也。肇曰:刪闍夜,字也。毘羅胝,其母名也。其人謂道不須求,逕生死劫數,苦盡自得。如轉縷丸於高山,縷盡自止,何假求耶?
阿耆多翅舍欽婆羅。
什曰:阿耆多翅舍,字也。欽婆羅,麁衣也。其人起見,非因計因,著麁皮衣及拔髮、煙熏鼻等,以諸苦行為道也。肇曰:阿耆多,字也。翅舍欽婆羅,麁弊衣名也。其人著弊衣,自拔髮、五熱炙身,以苦行為道。謂今身併受苦,後身常樂者也。
迦羅鳩馱迦旃延。
什曰:外道字也。其人應物起見,若人問言:「有耶?」答言:「有。」問言:「無耶?」答言:「無也。」肇曰:姓迦旃延,字迦羅鳩馱。其人謂諸法亦有相亦無相。
尼犍陀若提子等。
什曰:尼犍,字也。陀若提,母名也。其人起見,謂罪福苦樂盡由前世,要當必償。今雖行道,不能中斷。此六師盡起邪見,裸形苦行,自稱一切智,大同而小異耳。凡有三種六師,合十八部:第一自稱一切智、第二得五通、第三誦四韋陀經。上說六師是第一部也。肇曰:尼犍陀,其出家總名也,如佛法出家名沙門。若提,母名也。其人謂罪福苦樂本自有定因,要當必受,非行道所能斷也。六師,佛未出世時,皆道王天竺也。
是汝之師,因其出家。
生曰:既不見佛聞法,是受道於邪見之師,因其得為邪出家也。順在六師之理是悟之所由,為師又從以成出家道也。
彼師所墮,汝亦隨墮,乃可取食。
肇曰:生隨邪見,死墮惡道。生曰:既以師彼,彼墮三惡道,不得不隨其墮也。順在若師六師理為出家者,雖三惡道而不乖墮也。別本云「不見佛乃至隨六師所墮」,什曰:因其見異,故誨令等觀也。若能不見佛勝於六師,從其出家與之為一不壞異相者,乃可取食也。
若須菩提入諸邪見不到彼岸。
什曰:此以下明其未應平等則未出眾累,故言入邪見,住八難同煩惱,具此眾惡乖彼眾善。下句盡是其所不得也。肇曰:彼岸,實相岸也。惑者以邪見為邪、彼岸為正,故捨此邪見適彼岸耳。邪見、彼岸本性不殊,曷為捨邪而欣彼岸乎?是以入諸邪見不入彼岸者,乃可取食也。自六師以下至乎不得滅度,類生逆談以成大順。庶通心君子有以標其玄旨而遺其所是也。生曰:師邪見師則入諸邪見矣。到於彼岸本由正見,入邪見者則不到也。順在解邪見理為入也。既入其理即為彼岸,無復彼岸之可到。
住於八難、不得無難。
肇曰:夫見難為難者,必捨難而求無難也。若能不以難為難,故能住於難;不以無難為無難,故不得於無難也。生曰:既入邪見便生八難,不得無難處也。順在已解邪見便得住八難,理中無復無難之可得也。
同於煩惱、離清淨法。
肇曰:夫能悟惱非惱,則雖惱而淨;若以淨為淨,則雖淨而惱。是以同惱而離淨者,乃所以常淨也。生曰:入邪見在八難生者,便無結不起、為煩惱所牽,不能得自異之也,愈遠清淨法矣。順在既住八難理中,心與煩惱理冥,即之為淨,無復淨之不可離也。
汝得無諍三昧。
什曰:無諍有二,一以三昧力將護眾生令不起諍心、二隨順法性無違無諍。善業常自謂深達空法無所違諍,今不順平等而云無諍者,則與眾生無差也。
一切眾生亦得是定。
肇曰:善吉之與眾生性常自一,曷為善吉獨得而群生不得乎?此明性本不偏也。善吉於五百弟子中解空第一,常善順法相、無違無諍。內既無諍,外亦善順群心令無諍訟,得此定名無諍三昧也。生曰:上詰其恃定不等,是言其不得定也。意雖在此,而未指斥,是以終就其事以貶之焉。須菩提若得此定,眾生無有不得之者也。順在彼之不得亦是此得也,則無異矣。
其施汝者,不名福田。
肇曰:我受彼施,令彼獲大福,故名福田耳。猶大觀之,彼我不異,誰為福者?誰為田者?
供養汝者,墮三惡道。
肇曰:五逆之損、供養之益,大觀正齊,未覺其異。若五逆而可墮,供養亦墮也。生曰:報應影響若合符契,苟施邪見之人,則致邪見之報而墮在三惡道也。報以邪見者,言無福田也。既無福田,何有可名哉?順在終獲正見,則解無有福田,可名得出三惡道而不異墮也。
為與眾魔共一手作諸勞侶。
肇曰:眾魔,四魔也。共為□塵勞之黨侶也。生曰:施能造果謂之為業。若於業生邪,致受三界報者,為勞苦眾生也。斯則邪見與業為侶,然後得之三界報矣。而此業成勞,乃與魔所作同,故云共一手。順在既得正見,不異於魔所作勞侶也。
汝與眾魔及諸塵勞等無有異。
肇曰:既為其侶,安得有異?夫以無異故能成其異也。生曰:若受施而使施主得邪見報者,是害其慧命,為內外魔也。順在令彼獲等則生其惠心,必不見與害者殊也。
於一切眾生而有怨心。
生曰:害其慧命為魔者,怨之甚者也。順在起彼惠心是親友之義,而不見異於怨也。
謗諸佛、毀於法。
肇曰:怨親之心、毀譽之意,美惡一致,孰云其異?苟曰不異,亦何為不同焉?
不入眾數,終不得滅度。
生曰:為害之由,由乎謗佛毀法,斯人則為不入四眾數矣。順在親友之義,以歎佛譽法為體亦不異謗,故云謗也。
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什曰:汝若自知有過如是之深者,乃可取食也。肇曰:犯重罪者不得入賢聖眾數,終不得滅度。若能備如上惡,乃可取食也。何者?夫捨惡從善,人之常情耳。然則是非逕心,猶未免于累。是以等觀者以存善為患,故捨善以求宗;以捨惡為累,故即惡而反本。然則即惡有忘累之功、捨善有無染之勳,故知同善未為得、同惡未為失。淨名言意似在此乎。
時我,世尊!聞此,恾然不識是何言。
生曰:若以語言之,我則不然;就意而取,已所不及。故竟不識是何言。
不知以何答,便置鉢欲出其舍。
肇曰:淨名言逆而理順,善吉似未思其言,故不識是何說,便捨鉢而欲出也。生曰:進退無據故不知以何答,則有屈矣。向言若爾乃可取食,不爾故不取也。有屈便應輸鉢,故置之欲出。
維摩詰言:唯須菩提!取鉢勿懼。
生曰:懼無答而置鉢,即復著言相矣。欲解此滯,使得取鉢,故先言取鉢勿懼也。
於意云何?如來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詰,寧有懼不。
肇曰:淨名欲令善吉弘平等之道,無心以聽,美惡斯順。而善吉本不思其言,迷其所說,故復引喻以明也。生曰:言乃至如所作化,亦不能有心於所詰也。
我言:不也。維摩詰言:一切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應有所懼也。
肇曰:若於弟子中解空第一,既知化之無心、亦知法之如化,以此而聽,曷為而懼?生曰:化既無懼,諸法如化亦不得生懼也。
所以者何?一切言說不離是相。
肇曰:是相,即幻相也。言說如化、聽亦如化,以化聽化,豈容有懼?生曰:所以言諸法如幻便應無懼者,以諸法化幻、言說亦然故也。言說苟曰如幻,如何以言致懼耶?
至於智者不著文字,故無所懼。何以故?文字性離。
肇曰:夫文字之作生於惑取,法無可取則文相自離。虛妄假名,智者不著。
無有文字,是則解脫。
肇曰:解脫,謂無為真解脫也。夫名生於不足,足則無名,故無有文字是真解脫。生曰:不復縛在文字,故言解脫也。
解脫相者則諸法也。
肇曰:名生於法、法生於名,名既解脫,故諸法同解也。生曰:向以諸法如幻明無文字,文字既解,還復悟解在諸法也。
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法眼淨。故我不任詣彼問疾。佛告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什曰:富樓那,秦言滿也。彌多羅尼,秦言善知識。善知識,是其母名也。其人於法師中第一善說阿毘曇論也。肇曰:富樓那,字也,秦言滿。彌多羅尼,母名也,秦言善知識。通母名為字。弟子中辨才第一也。
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富樓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大林中,在一樹下為諸新學比丘說法。
什曰:近毘耶離有園林,林中有水,水名獼猴池。園林中有僧房,是毘耶離三精舍之一也。富樓那於中為新學說法也。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富樓那先!當入定觀此人心,然後說法。
肇曰:大乘自法身以上得無礙真心,心智寂然未甞不定,以心常定故能萬事普照,不假推求然後知也。小乘心有限礙,又不能常定,凡所觀察在定則見、出定不見。且聲聞定力深者,見眾生根極八萬劫耳,定力淺者身數而已;大士所見見及無窮。此新學比丘根在大乘、應聞大道,而為說小法,故誨其入定也。
無以穢食置於寶器。
肇曰:穢食充飢,小乘法也。盛無上寶,大乘器也。
當知是比丘心之所念,無以琉璃同彼水精。
肇曰:當識其心念之根本,無令真偽不辨也。
汝不能知眾生根源,無得發起以小乘法。彼自無瘡,勿傷之也。
肇曰:彼大乘之體自無瘡疣,無以小乘之刺損傷之也。
欲行大道莫示小徑,無以大海內於牛跡。
肇曰:大物當置之大處,曷為迴龍象於兔徑、注大海於牛跡乎?
無以日光等彼螢火。
肇曰:明昧之殊其喻如此。而欲等之者何耶?
富樓那!此比丘久發大乘心,中忘此意。
肇曰:未得無生,心皆有退忘也。
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導之?我觀小乘智慧微淺,猶如盲人不能分別一切眾生根之利鈍。時維摩詰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識宿命,曾於五百佛所殖眾德本,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肇曰:淨名將開其宿心成其本意,故以定力令諸比丘暫識宿命,自知曾於五百佛所殖眾德本,曾以迴此功德向無上道。此其本也。
即時豁然,還得本心。於是諸比丘稽首禮維摩詰足。時維摩詰因為說法,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退轉。我念聲聞不觀人根,不應說法。是故不任詣彼問疾。佛告摩訶迦旃延。
什曰:南天竺婆羅門姓也。善解契經者也。肇曰:迦旃延,南天竺婆羅門姓也,即以本姓為名。弟子中解義第一也。
汝行詣維摩詰問疾。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者佛為諸比丘略說法要。
什曰:法要,謂一切法,略說有二種,有為、無為也。迦旃延於後演,有為則四非常、無為則寂滅義也。肇曰:如來常略說,有為法無常苦空無我、無為法寂滅不動。此二言總一切法盡,故言略。生曰:為悟所津,若出之由戶焉。
我即於後敷演其義,謂無常義、苦義、空義、無我義、寂滅義。
肇曰:如來言說未甞有心,故其所說法未甞有相。迦旃延不諭玄旨,故於入室之後皆以相說也。何則?如來去常故說無常,非謂是無常;去樂故言苦,非謂是苦;去實故言空,非謂是空;去我故言無我,非謂是無我;去相故言寂滅,非謂是寂滅。此五者可謂無言之教、無相之談。而迦旃延造極不同、聽隨心異,聞無常則取其流動,至聞寂滅亦取其滅相。此言同旨異,迦旃延所以致惑也。生曰:迦旃延是分別佛語中第一也。佛既略說於前,迦旃乃敷述於後也。存旨而不在辭,故曰演其義也。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迦旃延!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
什曰:若無生滅則無行處,無行處乃至實相也。因其以生滅為實,故譏言無以生滅說實相法。通非下五句也。肇曰:心者何也?惑相所生。行者何也?造用之名。夫有形必有影、有相必有心,無形故無影、無相故無心。然則心隨事轉、行因用起,見法生滅故心有生滅、悟法無生則心無生滅。迦旃延聞無常義,謂法有生滅之相。法有生滅之相,故影響其心同生滅也。夫實相幽深妙絕常境,非有心之所知、非辨者之能言,如何以生滅心行而欲說乎?生曰:佛既稱迦旃延為善分別義,豈應有謬哉?於封其言者論之,故有闕耳。夫佛與迦旃延所明是同,至於不達取之亦不得不異。而佛無致譏之義,迦旃有受詰之事,其故何耶?佛以窮理為主,言必在通。迦旃未能造極,容有乖旨,故可寄之以貶諸闕焉。無常者,變至滅也。苦者,失所愛也。空者,非己有也。無我者,莫主之也。寂滅者,無此四也。然則四為可惡之法,無之是可樂理也。原夫五本為言以表理之實也,而謂盡於生滅之境者,心所行耳。諸比丘行心所行,故不解脫;超悟其旨,然後是也。
迦旃延!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
什曰:凡說空則先說無常,無常則空之初門。初門則謂之無常,畢竟則謂之空。旨趣雖同而以精麁為淺深者也。何以言之?說無常則云念念不住,不住則以有繫住。雖去其久住而未明無住,是麁無常耳,未造其極也。今此一念若令繫住,則後亦應住。若今住後住則始終無變,始終無變據事則不然。以住時不住,所以之滅。住即不住,乃真無常也。本以住為有,今無住則無有,無有則畢竟空,畢竟空即無常之妙旨也,故曰畢竟空是無常義。迦旃延未盡而謂之極者,故自招妄計之譏也。肇曰:此辯如來略說之本意也。小乘觀法生滅為無常義,大乘以不生不滅為無常義,無常名同而幽致超絕。其道虛微,固非常情之所測,妙得其旨者,淨名其人也。生曰:夫言無常者,據事滅驗之也。終苟有滅,始無然乎?始若果然,則生非定矣。生不定生,滅孰定哉?生滅既已不定,真體復何所在?推無在之為理,是諸法之實也。實以不生不滅為義,豈非無常之所存耶?然則無常雖明常之為無,亦所以表無無常也。畢竟者,不得不然也。
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
什曰:無常壞法,所以苦也。若無常麁則壞之亦麁,壞之亦麁則非苦之極也。今妙無常則無法不壞,無法不壞則法不可壞,苦之甚也;法不可得,空之至也。自無而觀則不壞不苦;自有而之散,苦義所以生也。肇曰:有漏五陰愛染生死,名受陰也。小乘以受陰起則眾苦生為苦義。大乘通達受陰內外常空本自無起,誰生苦者?此真苦義也。生曰:夫苦之為事,會所成也。會所成者,豈得有哉?是以言五受陰空是苦義也。五受陰,苦之宗也。無常,推生及滅,事不在一,又通在有漏無漏,故言諸法苦。即體是無義起於內,又得無漏者不以失受致苦,故唯受陰而已也。洞達者,無常以據終驗之,云畢竟耳。苦以空為其體,故洞達也。無所起者,無常明無本之變,理在於生。苦言假會之法,所以配其起也。
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
什曰:本言空欲以遣有,非有去而存空。若有去存空,非空之謂也,二法俱盡乃空義也。肇曰:小乘觀法緣起內無真主為空義。雖能觀空而於空未能都泯,故不究竟。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無不極,所以究竟空義也。生曰:惑者皆以諸法為我之有也。理既為苦則事不從己,己苟不從則非我所保,保之非我彼必非有也。有是有矣,而曰非有;無則無也,豈可有哉?此為無有無無究竟都盡,乃所以是空之義也。
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
什曰:若去我而有無我,猶未免於我也。何以知之?凡言我即主也。經云有二十二根,二十二根亦即二十二主也。雖云無真宰,而有事用之主,是猶廢主而立主也,故於我無我而不二乃無我耳。肇曰:小乘以封我為累,故尊於無我。無我既尊,則於我為二。大乘是非齊旨、二者不殊為無我義也。生曰:理既不從我為空,豈有我能制之哉?則無我矣。無我本無生死中我,非不有佛性我也。
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是寂滅義。
什曰:明泥洹義也。由生死然盡故有滅。生死即不然,無泥洹滅。泥洹滅,真寂滅也。肇曰:小乘以三界熾然,故滅之以求無為。夫熾然既形,故滅名以生。大乘觀法本自不然,今何所滅?不然不滅乃真寂滅也。生曰:法既無常苦空,悟之則永盡泥洹。泥洹者不復然也,不然者事之靖也。夫終得寂滅者,以其本無實然。然既不實,滅獨實乎?
說是法時,彼諸比丘心得解脫。故我不任詣彼問疾。佛告阿那律。
什曰:天眼第一也。肇曰:阿那律,秦言如意,剎利種也。弟子中天眼第一。
汝行詣維摩詰問疾。阿那律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一處經行,時有梵王名曰嚴淨,與萬梵俱放淨光明來詣我所,稽首作禮問我言:幾何阿那律天眼所見。
肇曰:梵王聞阿那律天眼第一,故問所見遠近。
我即答言:仁者!吾見此釋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菴摩勒果。
肇曰:菴摩勒果,形似檳榔,食之除風冷。時手執此果,故即以為喻也。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阿那律!天眼所見為作相耶、無作相耶。
什曰:色無定相,若見色有遠近精麁,即是為色。為色則是邪惑顛倒之眼,故同於外道。若不為色作相,色則無為。無為則不應見有遠近。而言遠見三千,則進退無可,故失會於梵天,受屈於二難也。肇曰:三界報身,六情諸根從結業起,名為有作相也。法身出三界,六情諸根不由結業生,名為無作相。夫以有作故有所不作,以法身無作故無所不作也。
假使作相,則與外道五通等。
肇曰:外道修俗禪得五通,然不能出凡夫見聞之境,此有作相也。欲等之哉。
若無作相,即是無為,不應有見。
肇曰:若無作相,即是法身無為之相,豈容見聞近遠之言?
世尊!我時默然。
肇曰:欲言作相則同彼外道、欲言無作則違前見意,故不知所答也。
彼諸梵聞其言,得未曾有,即為作禮而問曰:世孰有真天眼者。
什曰:以阿那律天眼為色作相非真天眼,若不作相則是真眼。未知誰有,故問言孰耶。肇曰:諸梵謂天眼正以徹視遠見為理,而淨名致詰殊違本塗,疑有真異故致斯問。
維摩詰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見諸佛國不以二相。
什曰:言不為色作精麁二相也。肇曰:真天眼謂如來法身無相之目也,幽爥微形,巨細兼覩、萬色彌廣,有若目前。未甞不見而未甞有見,故無眼色之二相也。二乘在定則見、出定不見。如來未甞不定、未甞不見,故常在三昧也。
於是嚴淨梵王及其眷屬五百梵天,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禮維摩詰足已,忽然不現。
肇曰:其所發明,成立若此。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佛告優波離。
什曰:長夜誓願世世常作持律,故於今持律第一也。肇曰:優波離,秦言上首。弟子中持律第一。
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優波離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為恥。
生曰:犯律者必有懼罪之惑也。原其為懷,非唯畏苦困,已交耻所為也。
不敢問佛。
什曰:以佛尊重,慚愧深故,亦於眾中大恐怖故。復次將以如來明見法相,決定我罪陷於無淺,則永出清眾、望絕真路也。生曰:既違聖禁,加所為愚鄙,故不敢以斥問佛也。
來問我言:唯優波離!我等犯律,誠以為耻,不敢問佛。願解疑悔,得免斯咎。
肇曰:愧其所犯,不敢問佛,以優波離持律第一故從問也。疑其所犯不知輕重,悔其既往廢亂道行,故請持律解免斯咎也。生曰:違禁誠重,能改為貴,是以許有改法也。優波離解律第一,故以問焉。疑者恐罪及己,而猶有不至之異也。悔者既已懼之,必自悔所為也。
我即為其如法解說。
肇曰:如法,謂依戒律決其罪之輕重,示其悔過法也。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優波離!無重增此二比丘罪。
生曰:未知罪相猶封以致懼,既明所屬而改之法重,封懼之情愈致深也。深乎惑者,罪彌重矣。
當直除滅,勿擾其心。
什曰:犯律之人心常戰懼,若定其罪相,復加以切之,則可謂心擾而罪增也。若聞實相則心玄無寄、罪累自消,故言當直除滅也。肇曰:二比丘既犯律行,疑悔情深,方重結其罪,則封累彌厚。封累既厚,則罪垢彌增。當直說法空,令悟罪不實。悟罪不實則封累情除,封累情除則罪垢斯滅矣。曷為不察其根為之決罪,擾亂其心重增累乎?生曰:除罪用術,於理既迂。又應病則是其方,乖之更增其病矣。
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
肇曰:覆釋所以直除之意也。夫罪累之生,因緣所成,求其實性不在三處。如殺因彼我,彼我即內外也。自我即非殺,自彼亦非殺。彼我既非,豈在中間?眾緣所成,尋之悉虛也。生曰:封惑本出人耳,彼罪豈當有哉?苟能體之,不復自縛於罪也。既不復縛罪,便是出其境矣。已出罪境者,罪能得之乎?不在內者,不在我心也。若在我心者,不應待外也。不在外者,不在彼事也。若在彼事者,不應罪我也。不在中間者,合我之與事也。罪為一矣,豈得兩在哉?
如佛所說: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
什曰:以罪為罪則心自然生垢,心自然生垢則垢能累之,垢能累之則是罪垢眾生。不以罪為罪此即淨心,心淨則是淨眾生也。生曰:引佛語為證也。心垢者,封惑之情也。眾生垢者,心既有垢,罪必及之也。若能無封則為淨矣,其心既淨其罪亦除也。
心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
生曰:罪雖由心垢而致,悟之必得除也。向已明罪不在內外中間,故言心亦不在三處。
如其心然,罪垢亦然。
肇曰:尋知其本也。夫執本以知其末、守母以見其子。佛言眾生垢淨皆由心起,求心之本不在三處。心既不在,罪垢可知也。
諸法亦然,不出於如。
肇曰:萬法云云皆由心起,豈獨垢淨之然哉?故諸法亦然,不離於如。如,謂如本相也。生曰:心既不在三處,罪垢亦然也。反覆皆不得異,諸法豈容有殊耶?則無不如也。
如優波離以心相得解脫時,寧有垢不。
什曰:心相,謂羅漢亦觀眾生心實相得解脫也。今問其成道時,第九解脫道中觀實相時,寧見此中有垢不?生曰:以優波離驗之也。心相者,無內外中間也。得解脫者,不復縛在心也。以心相得解脫者,無垢可見。
我言:不也。
肇曰:得解脫時,謂其初成阿羅漢第九解脫,爾時心冥一義,無復心相。欲以其心類明眾心,故先定其言也。
維摩詰言:一切眾生心相無垢,亦復如是。
肇曰:群生心相如心解相。生曰:眾生心相無垢,理不得異,但見與不見為殊耳。
唯優波離!妄想是垢、無妄想是淨。
什曰:罪本無相而橫為生相,是為妄想。妄想自生垢耳,非理之咎也。肇曰:優波離分別罪相欲以除垢,罪本無相而妄生罪相,乃更增塵垢也。其言雖汎,意在於是。生曰:垢實無也。在妄想中是垢耳,若無妄想垢即淨也。妄想者,妄分別之想也。
顛倒是垢。
生曰:見正轉也。見轉於內,則妄分別外事也。
無顛倒是淨。
肇曰:無罪而見罪,顛倒也。
取我是垢。
生曰:取我相者不能廢己從理也。既取我相,見便轉也。
不取我是淨。
肇曰:見罪即存我也。
優波離!一切法生滅不住。
什曰:此已下釋罪所以不可得也。生曰:諸法皆從妄想而有,悉如此也。
如幻如電,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
什曰,前心不待後心生竟然後滅也。肇曰:成前無相,常淨義也。諸法如電,新新不停,一起一滅不相待也。彈指頃有六十念過,諸法乃無一念頃住,況欲久停。無住則如幻,如幻則不實,不實則為空,空則常淨。然則物物斯淨,何有罪累於我哉?
諸法皆妄見。
什曰:皆由妄見故謂其有耳。
如夢如炎、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以妄想生。
肇曰:上明外法不住,此明內心妄見。俱辯空義,內外為異耳。夫以見妄故所見不實,所見不實則實存于所見之外,實存于所見之外則所見不能見,見所不能見故無相常淨也。上二喻取其速滅,此四喻取其妄想。
其知此者,是名奉律。
什曰:奉律,梵本云毘尼。毘尼,秦言善治。謂自治婬怒癡亦能治眾生惡也。生曰:作如此知,無復犯律之咎也。
其知此者,是名善解。
肇曰:若能知法如此,乃名善解,奉法律耳。不知此法而稱持律第一者,何耶?令知優波離謬教意也。生曰:善解律為理也。
於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優波離所不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說。
肇曰:二比丘悟罪常淨,無復疑悔,故致斯歎。
我答言:自捨如來,未有聲聞及菩薩能制其樂說之辯。
肇曰:內有樂說智生則說法無窮,名樂說辯也。此辯一起,乃是補處之所歎,而況聲聞乎。
其智慧明達為若此也。
肇曰:其明達若此,吾豈能及。
時二比丘疑悔即除。
什曰:有罪則憂怖自生,罪無則疑悔自滅也。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是願言:令一切眾生皆得是辯。故我不任詣彼問疾。佛告羅睺羅。
什曰:阿修羅食月時名羅睺羅。羅睺羅,秦言覆障,謂障月明也。羅睺羅六年處母胎所覆障,故因以為名。明聲聞法中密行第一。菩薩出家之日,諸相師言:「若今夜不出家,明日七寶自至為轉輪聖王,王四天下。」王即於其夜更增伎樂以悅其心。於時菩薩欲心內發,羅睺羅即時處胎,耶輸陀羅其夜有身。於時淨居諸天相與悲而言曰:「菩薩為欲所纏,迷於女色。眾生可愍,誰當度者?」即時變諸妓女皆如死人,甚可怖畏,令菩薩心厭,即勸出家。車匿牽馬,四天王接足,踰域而去。到菩提樹下思惟,苦行六年已夜成佛。時羅睺羅乃生,生已佛乳母問言:「悉達出家於是六年,汝今何從有身?若六年懷妊,世所未聞。」諸釋聞之相與議言:「此是不祥,毀辱釋門,必是私竊。」欲依法殺之。耶輸曰:「願見大王,爾乃就死。」王於是隔慢與語,具以事詰問其所由。耶輸如實自陳:「我非私竊,是太子之胤耳。自太子出家,我常愁毒寢臥冷地,故此兒不時成就耳。」語王言:「自看此兒顏貌色相,為是孫子不?」王即抱而觀之,見其色相與太子相似,王乃流淚而言曰:「真是吾孫子也。」佛欲證明,化作梵志來入王宮,見兒問言:「汝名何等?」答言:「我名羅睺羅。」梵志讚言:「善哉!汝以業因緣故處胎六年,所覆障故,應名此也。」王問:「何業因緣?」答曰:「我知業因緣,不知何業。」佛後還國,羅睺羅見佛身相莊嚴,敬心內發願欲出家。其母語言:「此人出家得成聖道。」「道非汝分,何用出家?」羅睺羅言:「若令一人得道,我要當得。」使人剔髮,髮已垂盡唯有頂上少許,復言:「若髮都盡,則與死人無異。決定汝心,無從後悔。」答言:「國位寶珍無量妙樂我能棄之,況惜少髮耶!」道心堅固,遂棄國出家,以舍利弗為和尚。羅睺羅因緣及出家事,以聲聞法略說也。肇曰:羅睺羅,秦言覆障。六年為母胎所障,因以為名。弟子中密行第一。
汝行詣維摩詰問疾。羅睺羅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時毘耶離諸長者子來詣我所,稽首作禮問我言:唯羅睺羅!汝佛之子。
生曰:言其承聖之基。
捨轉輪王位。
什曰:轉輪王亦有不入胎者,如頂生王是也。昔轉輪王頂上生瘡,王患其痒痛,婆羅門欲以刀破之。王時怒曰:「云何以刀著大王頂上耶?」更有婆羅門以藥塗之,至七日頭瘡乃壞,視瘡中見有小兒,威相端正,取而養之,後遂為王。因從頂生,故名頂生王。或有從肩臂手足等生,此皆從男女生也。佛若不出家,則大轉輪王王四天下。羅睺羅不出家,王一閻浮提,地下十由旬鬼神、空中十由旬鬼神,皆屬羅睺羅為其給使。羅睺羅失會,其旨有四:一不見人根,應非其藥;二出家功德無量,而說之以限;三即是實相而以相說之;四出家法本為實相及涅槃,出家即是二法方便。今雖主得已有其相。羅睺羅雖說出家之美,而不說其終之相,故違理喪真受屈當時也。二人雖俱說出家功德,而羅睺羅以四失乖宗,維摩以四得應會,其得失相反差別若此也。生曰:羅云有轉輪王相,王閻浮提也。
出家為道。
生曰:意云不應捨此而出家也。
其出家者有何等利。
什曰:長者子見其毀形麁衣持鉢救命,徒見其所棄之利,而未見其所得。自外而觀可愍之甚,戀昔悲今冀其有利,故問其利也。肇曰:佛不出家,應為金輪王,王四天下。羅睺羅不出家,應為鐵輪王,王一天下。以其所捨不輕、所期必重,故問其利也。生曰:然捨而出家,故當必有勝事耳。竟有何等利於此耶?
我即如法為說出家功德之利。
肇曰:不善知其根,為說有為功德利也。生曰:世榮雖樂,難可久保。出家之理長樂無為,豈可同年語其優劣。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羅睺羅!不應說出家功德之利。
生曰:諸長者子本以貪樂存榮為懷,聞之更移其著,則乖出家利矣。於彼為不應,故言爾也。
所以者何?無利無功德,是為出家。
肇曰:夫出家之意妙存無為,無為之道豈容有功德利乎?生曰:正以無利無功德為出家理也。
有為法者,可說有利有功德。
生曰:貪樂是無窮法,為有為也。
夫出家者,為無為法。無為法中無利無功德。
什曰:無漏道品、一切法及律儀皆名出家法,出家法皆名無利也。若世俗法則受生死不絕,報利愈積。若出家法,於今雖有,終期則無。何以言之?本欲假事以息事、因有以之無,將出於功德之域、入於無利之境。無利之境即涅槃也。今就有利而言無利,是因中說果也。肇曰:夫有無為之果,必有無為之因。因果同相,自然之道也。出家者為無為,即無為之因也。無為無利無功德,當知出家亦然矣。生曰:無為是表理之法,故無實功德利也。
羅睺羅!出家者無彼無此亦無中間。
什曰:此即因中明涅槃相也。肇曰:偽出家者惡此生死、尊彼涅槃,故有中間三處之異。真出家者遣萬累、亡彼此,豈有是非三處之殊哉?生曰:彼,者出家也。此者,我也。中間者,此二法也。功德之利出於此三,三既為無,何有功德利哉?
離六十二見。
什曰:無利故離見也。
處於涅槃。
什曰:出家法名為處,言是向涅槃處也。肇曰:既無彼此,則離眾邪見,同涅槃也。上直明出家之義,自此下明出家之事。雖云其事,然是無事事耳。何則?出家者以去累為志、無為為心,以心無為故所造眾德皆無為也。
智者所受。
什曰:一切賢聖大人悉讚歎受持出家法也。
聖所行處。
什曰:眾聖履之而通也。肇曰:賢智聞之而從,眾聖履之而通,可謂真出家之道乎。
降伏眾魔。
肇曰:眾魔,四魔也。正道既夷,邪徑自塞。經曰「一人出家,魔宮皆動」。
度五道。
什曰:凡夫能出四趣,不能出於天道。出家求滅,則五道斯越、物我通度也。肇曰:五道,非無為之路也。
淨五眼。
肇曰:淨五眼,如《放光》說也。
得五力、立五根,不惱於彼。
什曰:在家雖行善,然有父母妻子眷屬之累,若物來侵害必還加報,是故在家是惱彼因緣。出家無此眾累則惱因自息,故言不惱彼也。肇曰:道超事外與物無逆,何惱之有耶?
離眾雜惡。
什曰:凡以雜心而興福業,皆名雜惡也。出家修善則滅除妄想,又為涅槃,故離眾雜惡也。肇曰:俗善雖善,猶雜不善。道法真淨,故純善不雜也。
摧諸外道。
什曰:出家不以摧物而諸惡自消,猶如日出眾冥自滅也。肇曰:日月不期去闇而闇自除,出家不期摧外道而外道自消也。
超越假名。
什曰:緣會無實,但假空名耳。若得其真相,即於假不迷,故名超越也。肇曰:萬事萬名虛假以生,道在真悟,故超越假名。
出淤泥。
什曰:在家沒欲泥、出家沒見泥,今明真出家,故總言出也。
無繫著。
什曰:若有所繫亦未為出家,一切不著是真出家也。肇曰:出生死愛見之淤泥,無出家愛道之繫著也。
無我所。
什曰:於我所法中一切捨離,故言無也。肇曰:出家之道本乎無為。
無所受。
什曰:受,義言取。取有四種:在家人有愛取,出家人有戒取、見取、愛取。真出家者無此四受,亦於一切法無所受也。肇曰:無四受也,欲受、我受、戒受、見受。
無擾亂。
什曰:凡心有所在,方便不息,是名擾亂。出家無事,一切永離也。
內懷喜。
什曰:喜有二種,一者有現世功德,自然欣預;二者後得涅槃,心常安悅。既具二喜,又無想著,乃真喜也。肇曰:夫擾亂出于多求、憂苦生乎不足。出家寡欲,擾亂斯無;道法內充,故懷喜有餘。
護彼意。
什曰:謂能獎順眾生,不乖逆其心也。
隨禪定。
什曰:出家凡有三法,一持戒、二禪定、三智慧。持戒能折伏煩惱令其勢微,禪定能遮如石山斷流,智慧能滅畢竟無餘。今持戒清淨則結薄,心靜與禪相順,故言隨也。
離眾過。
肇曰:諸長者子應聞出家無為之道,而示以有為功德之利,是由不隨禪以觀其根、不審法以將其意,眾過之生其在此乎?故因明出家以誡之也。
若能如是,是真出家。
肇曰:若能不違上說,乃應出家之道。出家之道,非存利之所能也。
於是維摩詰語諸長者子:汝等於正法中宜共出家。
生曰:無利之利,真利也,故勸之耳。
所以者何?佛世難值。
什曰:佛常在世,於罪者為難耳。肇曰:淨名知其不得出家而勸之者,欲發其無上道心耳。
諸長者子言:居士!我聞佛言:父母不聽,不得出家。
什曰:長者子不得出家,而重出家之美,所以深其惱耳。肇曰:非不欲出家,不欲違親耳。
維摩詰言: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
什曰:若發無上道心,心超三界、形雖有繫、乃真出家。
是即具足。
什曰:雖為白衣,能發無上心者,便為出家具足戒行矣。生曰:出家本欲離惡行道。若在家而能發意,即是足矣,亦為具足其道者也。
爾時三十二長者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生曰:諸長者子既以有閡乖出家事,而聞在家有出家之理,欣然從之。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佛告阿難。
什曰:秦言歡喜也。問曰:阿難持佛法藏,即其所聞足知無病。今云何不達?答曰:真實及方便悉是佛語,故二說皆信。又云:阿難亦共為方便也。肇曰:阿難,秦言歡喜。弟子中總持第一。
汝行詣維摩詰問疾。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時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
生曰:佛而有疾,現去物不遠,使得有企仰之情也。而用牛乳者,有遍應從此化故也。
我即持鉢詣大婆羅門家門下立。
生曰:未便乞乳,有待然乎。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阿難!何為晨朝持鉢住此。
生曰:晨非乞食時,必有以也。
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故來至此。
生曰:以事對也。
維摩詰言:止止。阿難!莫作是語。
肇曰:至人舉動豈虛也哉。如來現疾之所度、淨名致呵之所益,皆別載他經。生曰:於不達者為不應也。
如來身者,金剛之體。
什曰:小乘人骨金剛,肉非金剛也。大乘中內外金剛一切實滿,有大勢力,無病處故。生曰:如來身無可損,若金剛也。
諸惡已斷、眾善普會,當有何疾?當有何惱。
肇曰:夫痛患之生,行業所為耳。如來善無不積、惡無不消,體若金剛,何患之有?生曰:且略示其無病理也。言都無致病之本,而有樂因普會,自應有何疾耶。
默往,阿難。
肇曰:默然而往。
勿謗如來。
肇曰:如來無疾,言疾則謗。生曰:苟云是實,為謗佛也。以此言之,無乞乳理,故令還去焉。
莫使異人聞此麁言。
生曰:病為常近麁之極也。不達聞之,必為然矣。
無令大威德諸天。
什曰:謂五淨居天上別有清淨諸天,名世間頂,悉十住菩薩所生也。若聞此言,則知阿難不達方便而生劣想,故誡言無令得聞。恐此似當時所宜,非實言也。
及他方淨土諸來菩薩得聞斯語。
生曰:彼推已無疾,必達佛矣。而此言實病,不亦哂斯語之不得乎。
阿難!轉輪聖王以少福故尚得無病。
什曰:有羅漢名薄拘羅,往昔為賣藥師,語夏安居僧言:若有須藥,就我取之。眾竟無所須,唯一比丘小病受,一訶梨勒果。因是九十劫生天人中受無量快樂,但聞病名而身無微患。於此生年已九十,亦未曾有病。況佛積善無量,疾何由生?問曰:善惡相對,報應宜同。五逆重罪一劫受苦,云何一果之善受福無量耶?答曰:罪事重而力微,善事輕而勢強。譬有惡蛇將取人食,先吐毒沫在地,人踐其上即時昏熟不能起去,然後以氣吸之。三寶中作功德亦復如是,初作功德時,其事雖微冥益已深,然後方便引入佛道,究竟涅槃其福乃盡。
豈況如來無量福會普勝者哉。
肇曰:轉輪聖王隨命脩短終身無病。生曰:以事推之,使人悟也。轉輪聖王乃不及欲界諸天,但以人中少福尚得無病,豈況如來普勝三界而有疾哉?
行矣,阿難!勿使我等受斯恥也。
生曰:推事既爾,必應還去也。苟執不去,非徒佛有斯謗,我等亦受其恥也。
外道梵志若聞此語,當作是念:何名為師?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諸疾人?
生曰:師不可師之人,便應受此恥辱矣。
可密速去,勿使人聞。
肇曰:正士聞則謂汝不達;邪士聞則謂佛實有疾,何名為法之良醫?身疾不能救而欲救人心疾乎?生曰:急宜還去也。
當知,阿難!諸如來身即是法身。
什曰:法身有三種,一法化生身,金剛身是也;二五分法身;三諸法實相和合為佛。故實相亦名法身也。
非思欲身。
什曰:非肉身即法化身也。非三界之形,故過於三界。雖有生滅,而無老病眾惱十事之患,故名無漏。無漏則體絕眾為,故名無為。形超五道非物之數,故曰無數也。肇曰:三界有待之形,名思欲身也。法身之義已記之善權。生曰:以向來語,當知必如下說也。思欲是妄想之懷,致病本也。如來身從實理中來,起不由彼,應有何病耶?
佛為世尊,過於三界。
生曰:既以思欲為原,便不出三界,三界是病之境也。佛為悟理之體,超越其域,應有何病耶?言佛為世尊者,以明過於世間也。
佛身無漏,諸漏已盡。
肇曰:夫法身虛微妙絕常境,情累不能染、心想不能議,故曰諸漏已盡過於三界,三界之內皆有漏也。生曰:雖出三界,容是最後邊身猶是漏法,漏法豈得無病哉,佛既過之,無復斯漏,何病之有耶?
佛身無為,不墮諸數。
肇曰:法身無為而無不為,無不為故現身有病、無為故不墮有數。生曰:雖曰無漏,或有為也。有為是起滅法,雖非四大,猶為患也。佛既以無漏為體,又非有為,何病之有哉?為,則有數也。
如此之身,當有何疾。
生曰:并合四句語也。
時我,世尊!實懷慚愧,得無近佛而謬聽耶。
肇曰:受使若此,致譏若彼。進退懷愧,或謂謬聽也。生曰:近佛而謬,所以應慚也。謬必致罪,不得不懼也。得無之言,誠是從容之辭,而意在必謬也。
即聞空中聲曰:阿難:如居士言,但為佛出五濁惡世。
什曰:劫濁、眾生濁、煩惱濁、見濁、命濁。多歲數名由泓,多由泓名為劫。大劫如賢劫比也。大劫中有小劫,多諸惡事,總名劫濁。善人既盡、淳惡眾生,眾生濁也。除邪見已,諸煩惱如三毒等增上重者不以道理,能障聖道必入惡趣,如是結使煩惱濁也。除四見已,唯取邪見,謗無因果、罪福,及聖道、涅槃,是名見濁也。大劫初時人壽無量,爾時佛未出世。後受命漸短人壽六萬歲,爾時拘留孫佛出世。乃至百二十歲時,釋迦牟尼佛出現于世。自後漸短,乃至人壽三歲。百二十歲已下,盡名命濁也。彌勒生時,小劫更始,人壽更長也。
現行斯法。
什曰:梵本云「貧法」,現病行乞等是貧法也。
度脫眾生。
生曰:解阿難意,使得取乳也。實如維摩詰語,但佛應五濁惡世,自應爾。
行矣,阿難!取乳勿慚。
肇曰:以其愧惑,故空聲止之。如居士言,何有無漏之體嬰世之患?但為度五濁群生,故現斯疾耳,取乳勿慚也。五濁者,劫濁、眾生濁、煩惱濁、見濁、命濁。生曰:慚跡應在必行矣,故令取乳勿慚也。
世尊!維摩詰智慧辯才為若此也。是故不任詣彼問疾。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詰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注維摩詰經卷第三
上一卷: 注維摩詰經 第二卷
下一卷: 注維摩詰經 第四卷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