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一輯 教義論述類|01-03 戒律學綱要|第六篇 通向涅槃的橋樑——比丘比丘尼戒綱要|第一章 比丘及比丘尼的起源

聖嚴法師

第一章 比丘及比丘尼的起源

第一節 什麼叫作比丘比丘尼

比丘是梵文bhikṣu的音譯,主要的意思是「乞士」,上從如來乞求佛法而養育法身的慧命,下向俗人乞求衣食以存活色身的生命,所以叫作乞士。另外還有「怖魔」、「破惡」、「淨命」、「淨持戒」等意思。因為出家學佛為比丘,必將了脫生死而不再受魔業及魔境的困擾和支配了,魔王少了一個可以利用和支配的魔民,所以感到恐怖;比丘持戒能破煩惱惡業,所以是破惡;比丘不以苦力、經商、種植、賣藝、售技而謀生活,乃以清淨乞食而自活命,所以稱為淨命;比丘以盡其一生的形相壽命,堅持清淨戒律,所以稱為淨持戒。

比丘的同音異譯,尚有「比邱」、「煏芻」、「苾芻」等數種。中國的古德註疏中,有人以為「苾芻」是一種草的名稱,據傳說,此草有五種勝德:一體性柔軟,二引蔓旁布,三馨香遠聞,四能療疼痛,五不背日光。所以取為出家人的命名。其實,經晚近學者的研究,這種附會想像的解釋是不正確的。苾芻是新譯,比丘是舊譯,它的梵文原字,只有一個,並沒有什麼草名的根據。又有人說「德比孔丘,故名比丘」,那更是無稽。

比丘尼是梵文bhikṣuṇī的音譯,它的意義與比丘相同,只是以尼音表示女性;所謂比丘尼,也就是女比丘或女乞士的意思。在音的異譯方面,也另有「比邱尼」、「煏芻尼」、「苾芻尼」的數種。

在佛教之中,據說三世諸佛都有僧俗男女的七(或九)眾弟子,比丘在七眾之首,比丘尼在比丘之次,這是佛教徒中的兩種主力或基幹,佛陀在世,佛教的活動是以佛陀為中心,佛滅之後,佛教的活動便以出家人為中心,比丘尼以比丘為中心,在家弟子以出家僧團為中心,如果沒有了比丘比丘尼,佛教的住世便將失去宗教的價值,而僅剩下哲理或學說文化的價值。

第二節 比丘比丘尼的出現

在我們的世界上,無疑地,比丘及比丘尼的出現,是由兩千五百多年以前,人類之中出現了一顆光芒萬丈而又爍古照今的明星——救人救世並救一切眾生的大悲佛陀釋迦世尊。

佛教有許多的名詞,是沿用古印度原有的語彙而注於新鮮的內容,至於七眾弟子的命名,有些似乎也是採同樣的方式而來。比如《五分律》中有十一種比丘,其中的乞比丘,便不是佛教的如法比丘。不過,我們可以肯定,七眾佛子的涵義,絕不同於其他外道的徒眾,其他的外道,也未能將他們徒眾的位別層次,分得如此地細密和謹嚴。

據《五分律》卷十五中說,佛成道後,初受離謂及波利兩賈客的供食,便令此二人受二自皈:皈佛、皈法。又為斯那婆羅門的女兒須闍陀授二自皈。(《大正藏》二十二.一○三頁上―中)因為當時尚未度五比丘,尚無僧寶可作皈依。可見比丘的出現,是在優婆塞及優婆夷之後了。但是據《四分律》卷三十二〈受戒犍度〉的記載,佛陀的七眾弟子,是以比丘為上首,也以比丘出現得最早,那就是在鹿野苑中初轉佛法之輪,初傳佛的聖教,度了他在出家初期中的五個侍從。這五個侍從是由淨飯王派遣來陪伴太子修行,並且服侍太子修行的。後來由於釋迦太子放棄了極端的苦行,致被五個侍從誤以為太子退了道心,所以輕視太子而背離了太子。太子成道之後,卻懷念「此五比丘,執事勞苦,不避寒暑,侍衛供養」(《大正藏》二十二.七八七頁中)的情分,便首先度了他們五人。這就是最早的比丘,也就是最有名的五比丘。

至於比丘尼,在七眾佛子之中,地位雖僅次於比丘,但是比丘尼的出現,卻是很晚的事了。據說佛陀成道的那一天,也就是阿難尊者的誕生日;女人能在佛教中出家,是由於阿難尊者的同情而代為請求佛陀的恩准。那時的阿難尊者,已經出了家,成了比丘,做了佛陀的隨身侍者;成道後的佛陀說法四十九年,佛將入滅時,《根本雜事》卷三十七中阿難也自稱:「我隨佛後二十餘年。」(《大正藏》二十四.三九一頁下)《長阿含經》卷三則說:「得侍二十五年。」(《大正藏》一.十九頁下《善見律》卷五,也說佛成道二十年後,才由阿難做侍者。由此推想,佛陀座下之有比丘尼的活動,至少已較五比丘的出現晚了二十多年。但在弘一大師《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隨講別錄》中記載:「如來成道十四年,姨母愛道求出家。」究竟如何,則待考證。不過,無疑地,佛陀的姨母大愛道,便是最早也是最有名的大比丘尼。據說當時跟隨大愛道一同出家的,多達五百位屬於貴族階級的釋種女人。

第三節 中國最早的比丘與比丘尼

中國人知道有佛教,史家們相信是從東漢明帝永平八年(西元六五年)開始,但在最初的二百年中,傳教的工作已很可能迅速地普及到了全國的人民,傳教的教士,則以西域來的梵僧為主。中國人信了佛教之後,雖然也有很多落髮離俗的,但是尚未見有傳戒與受戒的記載。中國人成為正式如律的比丘,是在曹魏廢帝嘉平二年(西元二五○年),由於中天竺的曇摩迦羅到了中國的雒陽(古代的洛陽),建立了羯磨受戒法之後的事了。

中國之有比丘尼,是在劉宋文帝元嘉七年(西元四三○年),有罽賓國的沙門求那跋摩,到了揚州;又於元嘉十年,有僧伽跋摩到了揚州,當時正有師子國(錫蘭)先後來了兩批比丘尼,所以初建了中國尼戒的律統。可見中國的比丘尼,又較中國的比丘遲了一百八十年的歷史。唯其當時是否就是二部僧中秉受比丘尼戒,則亦很難推定。

以上的資料,出於道宣律師的《行事鈔》。(《大正藏》四十.五十一頁下

又據近人竺摩法師的研究說:「在中國,女子出家學佛最早的,照梁朝寶暢法師所著四卷《比丘尼傳》所載,其中自晉至梁,有七十四尼入傳,而以釋淨檢為中國第一個出家的比丘尼。」(《海潮音》四十三卷十月號)我們從《比丘尼傳》中可以看到,淨檢比丘尼,是在晉愍帝建興年中(西元三一三―三一六年),因「於宮城西門」一寺內聽沙門法始講經之後,便發心出家的。

但是很不理想的,中國的第一個比丘尼,就是直接在比丘僧中受了比丘尼戒,他先向西域沙門智山受十戒,然後於東晉穆帝升平元年(西元三五七年),「浮舟于泗,撿(檢)等四人,同壇上,從大僧以受具戒。」(《大正藏》五十.九三四頁下)這一個時代,比較《行事鈔》所載的早了七十六年。他在發心出家後四十年,才受具戒,可見求戒之難。

若從高僧傳中找根據,中國高僧的歷史,又可溯上推早七十年了。因為《梁高僧傳》中的中國第一個沙門,是嚴佛調。《梁高僧傳》卷一中說:「時又有優婆塞安玄,安息國人。」「亦以漢靈之末,遊賈雒陽。」「玄與沙門嚴佛調,共出《法鏡經》。玄口譯梵文,佛調筆受。」「調本臨淮人。」(《大正藏》五十.三二四頁中―下

從這一史實看來,嚴佛調是中國臨淮地方的人,臨淮位於現在安徽省盱眙縣的西北;他在漢靈帝末年之際,曾與安息國的安玄居士共譯《法鏡經》,那時他的身分是沙門;漢靈帝末年,是西元一八九年,所以又比曹魏廢帝嘉平二年(西元二五○年)早了六十一年。不過嚴佛調雖是中國有史可考的第一位高僧,但他是不是中國的第一位比丘,那就不得而知了。因為《梁高僧傳》只在「支婁迦讖傳」中,僅僅提到嚴佛調幾句,只說他是沙門,未說是不是比丘。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一輯 教義論述類|01-03 戒律學綱要|第六篇 通向涅槃的橋樑——比丘比丘尼戒綱要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一輯 教義論述類|01-03 戒律學綱要|第六篇 通向涅槃的橋樑——比丘比丘尼戒綱要|第二章 僧尼戒律的由來及種類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