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5 書序|上篇 他序|序《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文集》

聖嚴法師

序《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文集》

印順長老的一生時光,可以說多在病患中度過,就我記憶所及,不論我遇到或聽到的,他們的門生弟子,總是說要去探望病中乃至病危的印順導師,我自己也在他病中拜見過多次。

結果那些常去探病的僧俗大德,有好多位已離開人間進入了歷史,而仁者多福壽,智者多悲願,印公長老卻在多病之中,勤於著作,勇於化世。明(一九九五)年壽高已屆九十,故非常人所能相比。他的著述範圍之廣,思想之密,考究之精,數量之多,更是中國佛教史上之所罕見,只好用「博大精深,山峙海涵」的兩句話來勉強地形容他了。

印順長老於一九七一年,他六十六歲時,撰著自敘傳《平凡的一生》,即於其文末自述,在他五十八歲時,「因緣已了,還有什麼可寫可說」。可是他的學術性質更高的作品,是在他過了六十歲以後才問世的,就我案邊所備的印老著作,便有如下的五種,是屬於這一時期的作品。

一、勤於論著,鼓勵後學

一九六七年,印老六十二歲撰成《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

一九七一年,印老六十六歲,撰成《中國禪宗史》,由此書而被聖嚴及牛場真玄先生推薦給日本大正大學,獲得論文博士學位。

一九七五年,印老七十歲,撰成《中國古代民族神話與文化之研究》。

一九八○年,印老七十五歲,撰成《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一九八四年,印老七十九歲,撰成《空之探究》

一九八八年,印老八十三歲,撰成《印度佛教思想史》

此後雖少有大部頭的鉅構出版,但也並未完全停筆,例如他在八十歲那年,出版《遊心法海六十年》,八十四歲出版《修定——修心與唯心.祕密乘》《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直到本(一九九四)年夏天,還給我們的《中華佛學學報》第八期,提供了一篇萬餘言的論稿〈起信論與扶南大乘〉,使我獲得雙重的驚喜!第一重驚喜是八十九歲高齡的長老,還能賜我論文,而且是字字親筆,筆筆有力清新,應該是不可能的,竟然是事實;第二重驚喜是印公長老雖於一九六八年曾為《中華佛學學報》的前身《華岡佛學學報》一卷一期,撰寫過一篇論著〈波羅提木叉經集成的研究〉,計刊出六十六頁;在那以後,自我接辦該學報,又自創中華佛學研究所以來,就未能求到印老的一文片紙,讓我們的學報刊出,這回印老自動託人把論稿帶來,能不使我們感到是接受了一份厚重的大禮,也是我們最需要的鼓勵。

二、是現代中國佛教思潮的主張

印順長老不僅是近代中國佛教界的瑰寶,也是中國佛教思想史上的里程碑,他自己是寫歷史的人,也是被後人把他當作歷史來寫的人。有關於他的研究,首由其門生弟子的口頭傳誦,繼有僧俗學者,將其當作論文的主題來撰寫;也有以他的思想做為學術會議的主題。此在近代中國佛教史上,尚未見有第二人能在他們生前,便見到有人把他們的思想當作研究對象來寫學術論文的例子。

印順長老是一位極其重視歷史資料的人,他曾主持《太虛大師全書》的編輯,故有後人為前人編集全書之辛苦經驗,所以他靜住嘉義妙雲蘭若的時代,即指導其弟子們編印了他當時已完成的著述,名為《妙雲集》計二十四冊,因此而讓許多教內外的青年學者們,有了一套提供鑽研印順思想的叢書,印老在佛教界及學術界,也漸漸地形成了現代中國佛教思潮的主流。他的《成佛之道》雖係仿效古代論師造論的方式,於每段的長行(散文)之前,列有頌偈,所以不是研究性的論文型式,但卻成了佛教界普遍採作上課教材的經典之作。

此外,為他自己的學思歷程,提出簡明的介紹,在他八十一歲那年,出版了兩萬數千字的一冊小書《遊心法海六十年》,以免後人誤會了他的佛學思想。同時為了檢討他的思想,數十年來在佛教內外所引起的爭議、讚揚、評論,他便在其門生弟子的助力下,蒐集了那些資料文獻,編印了一冊約二十五萬言的《法海微波》。

三、印老思想惠我良多

我不是印老的門生,卻是印老思想的受益者,我的思想雖然未走印老的路線,但我對他有極高的敬意,其實是我受他影響很多,所以非常感恩。故在我的許多著述中,提到印老的思想。

一九八六年印老編印的那冊《法海微波》,共分上中下三編,每編都有我的文章,共計四十四篇二十九位作者,我的作品占了五篇,是被收篇數最多的一人。我的名字見於印老文章中的,也有好幾處,有的地方說我是誤解了他的意思,例如《平凡的一生》第十九節;有的地方說我對他的評論「很正確」,例如《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第一頁;有的地方則提到我也依律制對他所討論的主題有所說明,例《教制教典與教學》第五篇的第一段。做為一個教界僧界的晚輩,能與印順長老這樣的一代大師之間,有如許多的文字因緣,使我覺得是一份幸運。

印順長老出生於民國前六(西元一九○六年)年,到明年,一九九五年,便晉九十高壽,臺灣佛教界將有多項活動,來為印公長老慶祝,中國的佛教學術界,則邀請到包括美國、加拿大、大陸、香港、臺灣的二十六位代表性的學者,各人就其專精的領域,撰寫一篇論文,彙集成書,用誌紀念。我因近來極其忙碌,健康也欠佳,未能應命供稿,結果卻由其論集的發起人恆清法師及李志夫教授,命我獻序,我為感於諸位學者對印順長老學術地位的表敬,但又不落一般俗套式的歌功頌德,故將我自己所知印老的一點半滴,寫了出來,權充為序,用以虞頌印順長老萬壽無疆。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5 書序|上篇 他序|通序「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5 書序|上篇 他序|總序「高僧小說系列」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