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婆塞戒經》讀後——如何成為理想的在家菩薩
一
諸佛在人間成佛,都是現的出家相,也唯有出家的比丘,才有即身成佛的可能,佛陀尚未進入無餘涅槃之先,也是一位老比丘,所以比丘之在佛教中,有其神聖的地位。住持人間的佛法者,也只有比丘能夠勝任。
但是,要想成佛,必須先以行菩薩道為基礎,菩薩雖有出家與在家之分,論其對於六度四攝的實踐精神,出家菩薩,實在趕不上在家菩薩。所以佛在本經之中,說到修行布施的功德,出家菩薩則不及在家菩薩的殊勝,布施雖有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在家菩薩可有三施具足,出家菩薩則缺財施,因以乞食為生,根本無財可施。同時佛在本經的每一品後面,都要說在家之人,多有差別因緣的纏繞,要想如理如法地做個清淨的在家菩薩,實在太不容易,若非大願大悲,那是很難成為一個真實的在家菩薩的。但是,如有在家人而發了菩薩心時,卻又是驚天動地的事了。從四大王天而至色究竟天的諸天天人,都會因了在家人的發菩提心,而說:「我今已得人天之師。」
事實上,發菩提心,廣度眾生,不入虎窟,焉得虎子?所以諸佛在因地,修行菩薩道時,不但做在家人,而且是隨類化身的。因此,在家菩薩的悲心願力及其所作所行,較諸出家菩薩,更為值得尊敬。再說,佛法住世的重心,雖在出家比丘,佛法化世的力量,卻要仰賴在家菩薩的護持而產生,出家菩薩只是佛教住世的軸心,佛教的輪廓,必須由在家菩薩來擔任,所以從佛世到現代,佛教徒中,總是以在家人占多數。
正因如此,要想健全佛教的分子,活潑佛教的機能,單單要求出家人如何如何,那是不夠的。
在律藏之中有五百多卷大律,是要求出家人如何生活的;要求在家人如何作法的,卻僅此《優婆塞戒經》的一部七卷(與本經相類的有好幾種,但以此本最為完善)。佛教是人間的宗教,人間則以在家人為主,如果放棄在家人,佛教將無法表現其特有的救世精神,所以佛陀由於善生長者的請法,說出了本經。
本經雖只七卷,但其涵容之多,融攝之廣,實已總持了三藏。茲抄太虛大師對於此經的評語如下:「〈息惡品〉中,以念佛之功德相好為能息惡,此攝淨土宗;而以佛之三密加持相應,亦即攝密宗。於〈雜品〉、〈業品〉、〈淨三歸品〉、〈忍品〉之破我、破自在天、破空執及修空觀,即於業果相續之中,闡明不斷不常,非實非有之中道義,即攝大乘法性法相。而法華之空假中三觀,真俗中三諦義,華嚴十玄、六相,禪宗見性成佛之大乘各宗義,無不具足。」17
二
本經共為七卷二十八品,是以六度為其宗趣,而以在家菩薩戒之授受與護持為其重心;在六度之中,以尸羅波羅蜜為其自度度人的基準,又以檀波羅蜜為其度生大願的根本,所以本經的範圍雖廣,要義不出持戒與布施的闡述發揮,對於六度雖不偏廢,但其首要,則在以持戒自度,以布施度人,持戒布施必須忍辱精進,方期得不退轉。持戒清淨心則安,心安則可得定,得定則可觀照分明,而生智慧了。所以六度工夫的最要緊處,乃在持戒與布施。
大乘經論可分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五乘共法是通於人天而達於菩薩的修持法,三乘共法是通於小乘解脫與菩薩解脫的,大乘不共法則唯有菩薩實踐的六度萬行了。本經則屬於五乘共法,而通大乘不共法,由三皈五戒十善,而達於四攝六度,如果有人要問:「如何才是成佛之道?」那麼請看本經,就會得到圓滿的答案:成佛必須先從成菩薩做起,要做一個名副其實的菩薩,卻又並不容易,做一個小乘人,與做一個菩薩,完全不同,能修五停心等小乘的七方便,就可列於小乘的賢位,修證四聖諦與十二因緣,就可進入小乘聖位。但要做一個菩薩,除了修習小乘人的解脫法門,必須要修六度與四攝,在做菩薩之前,必須要有很多的準備工夫,因為菩薩除了自求解脫,尤其還要解救眾生。所以本經一開始,先把六波羅蜜標出,接著說明要發菩提心,要告訴我們悲心的重要性,告訴我們如何才能得到解脫,菩提心是什麼?如何才算是菩提心的修持?成佛可得三十二種相好,如何才能修得三十二種相好?當然,一切的修持,都要靠修持者的願力來支持,所以又說明發願及如何發願?發願的目的是要做一個菩薩,因此又接著分析菩薩的名義,並要我們做實義菩薩而不要做假名的菩薩,一個名實相符的實義菩薩,又必定是能夠自利利他和自他同得莊嚴的,於是又說明如何來自利利他與自他莊嚴?既然能夠自利利他並自他莊嚴了,自也應該能夠度人信佛,度人皈依三寶,度人也來行菩薩道,因此提出如何收攝徒眾的道理來。收攝了徒眾之後,才使之稟受菩薩戒而成為初發心的菩薩。
本經共為二十八品,從第一品到第十三品,便是說明成為一個菩薩的準備工夫,到了第十四品時,才使人受菩薩戒而成為菩薩。第十四品的〈受戒品〉,是本經的重心所在,在家菩薩戒的受法,及其六重二十八輕的戒相條文,也都在這一品之中。但是,一個在家菩薩的完成,並不這樣簡單,受菩薩戒,僅是菩薩身分的開始,要成為一個清淨而實在的菩薩,尚須持戒清淨,尚須息惡行善,最要緊的還得供養三寶,庶幾能將此一菩薩的身分保住,否則,隨時都有失卻此一菩薩身分的可能。所以本經雖以第十四品為重心,但對修成菩薩行的說明,則到第十七品為止。從第十八品以下,大部分便是說明如何來莊嚴菩薩道的六波羅蜜了,正因本經是對在家菩薩說的,所以在六度之中,除了著重持戒,也特別強調布施,而詳為闡述布施的道理,這是本經的殊勝之處,也是其他經中甚難見到的。又因為本經是屬於五乘共法而通向大乘不共法的,所以在第二十四品之中,特別並且反覆地闡明十善業道與十惡業道的因果關係,終究則接通六度的般若波羅蜜,而致菩薩道的完成。以此,本經以在家菩薩戒為重心,故稱《優婆塞(夷)戒經》;又以這是完成菩薩行的指歸,所以筆者以為亦無妨稱之為在家菩薩的成佛之道。
凡為大乘經典,以其性質來分,可約之為境、行、果的三大類別,凡說明諸法性相的,便為境;說明持戒與修六度等行門的,便為行;說明佛果依正莊嚴,自利利他的功德圓滿者,便是果。我們看了本經的大略介紹,自可明白,本經是屬於行的了。
三
本經有很多特點。
世人膽小,尤其是末法的眾生,業障深重,對於各自的本身,總是不夠自信,總希望能由外在佛菩薩的力量,使得自己得到解脫,但是外力的加被,尚須靠我們自身的努力才行,內外相應,方可得到彌陀的接引。因此,本經為了提高我們的自信心,故也特別強調自力,而說:「雖有無量恆沙諸佛,悉皆不能度脫我身,我當自度。」18淨土宗雖以帶業往生西方淨土為目的,如果自己不先發心求生西方,或是到了西方,求得阿鞞跋致(不退轉——賢位初住位不退,十迴向行不退,聖位初地一云八地念不退)之後,不再發心來娑婆世界,行菩薩道,廣度眾生,終究也不能成佛。
本經著重於度人,但是度人而不先求自度,那是空的,所以也要我們修解脫法,得解脫道,如果未得解脫分法,他的修持也將必有退心的危險,如果不得解脫分法,受了戒不名得戒,只稱修戒,即使修戒也不得戒,一定要將修戒與解脫分法相應——得定共戒(由定而得)或道共戒(由無漏慧而得)之後,才能稱為持戒,至於如何才能得到解脫分法?本經指導我們,是由耳聞與思惟得,或由布施、持戒、多聞而得。布施為求福捨貪,持戒為清淨身口意三業,多聞為反照自己的功行,反照自己有沒有求福捨貪,有沒有三業清淨?多聞的工夫實在是用來幫助布施與持戒的,這一幫助與反照的力量,便是智慧——般若波羅蜜了。如果沒有般若波羅蜜,布施與持戒,也就不成其為波羅蜜了,以此可見,本經的解脫道,是重於慧的。
從本經的次第來看,雖以受優婆塞(夷)戒為重心,但是求菩薩戒的先決條件,乃在發菩提心,發大乘菩薩心,如果不先發心,即使受戒,仍不得戒,雖稱菩薩,而是假名菩薩。這在我們中國,很少如法的,受在家菩薩戒的,在大陸上,多半只是行禮如儀,按照傳戒正範,次第做完,便算受了菩薩戒了,對於菩薩戒的內容,為何受菩薩戒,受菩薩戒的準備工夫是什麼?大家都是不得而知的。戒師要戒子發心,也不說明如何發心?為何發心?受出家菩薩戒以前,要戒子們在頭上燃香疤,就算是發心了(燃香的根據及其意義,詳見《海潮音》四十三卷四月號的拙著所論)19,在家菩薩戒中,根本沒有燃香的根據,但是在家菩薩於受戒之先,為了表示發心,也由戒師們規定燃香。當然,燃香也是一種發心,但其絕對不能代表發的無上菩提之心。雖將三聚淨戒,向戒子們宣講一遍,以資說明發心的重點,但其總不若宣講《優婆塞戒經》,來得明瞭清楚。近年臺灣傳在家菩薩戒的,已有進步,有的戒師們已在為戒子們講解戒本了,這是極其可喜可讚的事。惟其僅講戒本,而未能對受戒以前的準備工夫,一一示諸戒子,仍為美中不足,這當然是受了時間的限制,無法把整部的戒經講出來。故我希望,發心求受在家菩薩戒的人,最好先看《優婆塞戒經》,或者先請法師宣講一次,庶期受戒得戒,並於受戒之後,知道如何來保養各自的菩薩之道。
我們通常受在家菩薩戒的,都與受出家菩薩戒者相似,用的是梵網菩薩戒的傳授法,雖然梵網菩薩戒,可以通用於七眾弟子,乃至五道眾生。但是依照本經的規定,那又不同了。因為優婆塞戒是一切戒的根本,乃至是成佛的根本,尤其是由凡夫而成為菩薩,的確不能馬虎。故此凡受在家菩薩戒的,需要經過考核,問遮難(審查資格),說明皈依三寶,受五戒,以及有關的種種規定之後,經過六個月的察看,始為和合僧眾,滿二十人,作白羯磨。這種受戒的規定,要比受比丘戒與菩薩比丘戒更為慎重,比丘戒只在十人中受,梵網菩薩戒,只在一位先受菩薩戒法師前受,最多另加二師,共為三師,也就夠了。至於先有六個月的察看,在比丘戒中除了外道投佛出家,需要察看四個月,其餘均無此項規定。由此可見在家菩薩戒之難得,如能得到,自也格外地殊勝了。為何如此嚴格地要求,自是因為「在家菩薩,多惡因緣,所纏繞故」20了。
本經稱為《優婆塞戒經》,同時也可稱為《優婆夷戒經》,因其男女可以通用的。如照本經的重心而言,實也可以稱為《在家菩薩戒經》的。
本經既以在家弟子為教化的對象,在家人進入佛門,須從三皈五戒開始;在家學佛的宗旨,也應該以出家生活做依歸——不必定要出家為沙門,但在身處塵世五欲陣中,仍能離欲清淨而不為塵世的五欲之所纏繞束縛。故到地上菩薩之後,雖仍入世受生度生,但其純出願力所致,而非欲染或業力的纏繞。所以在家菩薩,也應試著來過出家的生活。因此,本經在第二十品、二十一品、二十二品之中,又不厭其煩地,反覆闡明三皈、八戒(是出家生活的分日受持)與五戒的種種問題。
又因為受戒、學戒、持戒,皆是事相上的事,同時凡是側重於行的經典,無不重於事相的,所以本經的皈依三寶與供養三寶,也都重在住持三寶,而非一體三寶。世有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的在家弟子,見僧不拜,見了佛像也不拜,對於經典更是不屑恭敬,他們所持的理由是信仰自性(一體)三寶。其實,他們又何嘗親自證到自性三寶之理了?自己未證自性三寶,而來菲薄住持三寶,他們的罪過,實在太大了!所以佛在本經中,強調著說:福田有三種——報恩、功德、貧窮。供養如來世尊,是報恩功德的二種福田,供養眾僧,則包括了三種福田。又說:在家弟子,要常到寺廟僧坊中去,親近諸比丘等,咨問法味,至心聽受,憶念不忘,並為轉化眾生,自利利他。這當然與一般的寺廟,信徒進廟,只為燒香拜佛而無佛法可聽者不同了。但是在家弟子進廟,燒香拜佛與供僧,即使供的是破戒比丘,也有無量功德,這也是本經所說明的。
四
《瓔珞經》中說,有戒可犯是菩薩,無戒可犯是外道;所以有戒而犯者,勝過無戒而不犯;受了菩薩戒,發了菩提心的人,即使犯了戒,犯戒的罪業雖重,定要遭報,但其必將由於他曾受過菩薩戒,而可決定得度,成為真實的菩薩,乃至證得無上的佛果。要是不發心,不求菩薩戒,甚至不求受五戒與三皈者,既不下種,也就不會有所收穫。同時,菩薩雖然犯了重戒失戒,失戒之後,仍可重受。這是《梵網經》、《瓔珞經》、《瑜伽師地論》諸經典所共許可的。不受菩薩戒的三皈在家弟子,只是優婆塞(夷),而非在家菩薩。故我希望在家弟子們,均能發最上心,求受菩薩戒,即使今時的受戒法,不能絕對如法,但能種種善根,也是好的;縱然不能全部受持,根據《瓔珞經》,菩薩戒也可像五戒一樣,隨分受持的。受戒之後,若不能持,仍可捨戒,這也是本經之所許可的。如能道心堅固,不犯重戒,犯了輕戒,立即懺除,那麼菩薩戒的無作戒體(即受戒時熏在第八識內,與思心所相應,成為無表色),將可一受永受,直至成佛。可見求受菩薩戒與我們求成佛道的關係,是多麼重要和密切了。如要在家人全部出家,那是不合要求的,希望在家人都成為菩薩,確是必要的。
至於如何成為理想的在家菩薩?我寫到這裡,話已說完,尚未說得出來,因為那是要靠受了戒的在家菩薩們,自己來完成的,要知大概的項目,可以熟讀本經,不過本經也只是一張概略的指標圖而已,若不親自去走,那就毫無用處。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6 評介|下篇 書評|《弘一大師律學講錄三十三種合刊》讀後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