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環即佛法
諸位老朋友、善知識,大家早!
諸位是來自世界各地的佛教領袖,許多人雖然是首次見面,可是我們都共同關心世界人類的幸福和未來的問題,所以大家都應該是神交,是至交。
法鼓山提倡的四種環保,就是緣於佛法的觀點,配合著現今世界的需要,因此名詞似乎是新創的,事實上即是佛法。
現在世界人類的問題,大致有三類。第一是觀念的問題。許多的人很痛苦,彼此之間有衝突,便是因為價值觀的偏差和觀念的不正確。
第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問題,包括族群與族群之間、宗教與宗教之間,或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不和諧。
第三是人類與自然之間產生的衝突和矛盾。人類想要征服自然,反而製造更多自然的災害。
如果我們只關注自然環保,這是不切實際的,而必須從根本做起,要從「心」的轉變開始。今天在座有一位貴賓是「地球憲章」(Earth
Charter
Initiative)的委員,「地球憲章」目前正致力於實踐聯合國的五年計畫以及十年計畫。法鼓山推動的四種環保,既呼應且配合著聯合國和「地球憲章」的主張,希望促使人類社會能夠更和諧、更繁榮。
我所提倡的「四種環保」,其實就是根據佛法中所說的「五蘊」、「有情界」和「器世間」等觀念而來的。
第一、五蘊。五蘊實際上就是身心。如果心理平衡,內心的問題解決了,身體的問題便容易處理。即使身體有病,但心是平安的,也就不以為苦了。因此,身心的協調,便是五蘊的調和。
第二、有情界。即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家庭生活到社會生活,以及種族與種族、國家與國家之間各種不同的人際關係,實際上指的就是有情世界。
第三、器世間。自然環保,實際上就是佛法所說的器世間。從佛教的角度來說,身體五蘊身心是正報,器世間是指我們生命的依報,也就是所處的大環境,正依二報都是我們的果報體。我們愛護社會環境及自然環境,應該像愛護照顧我們自己的身心一樣。如果能夠如此,世界人類便能夠真正地和諧、幸福了。
這幾場討論會,雖然與會者來自不同的領域、不同的教派,目標宗旨卻完全相同,即是希望每個人從自己的觀念改變做起,讓自己減少痛苦,減少憤怒,減少煩惱。只要觀念能夠調整,無論世界發生任何的狀況,我們還是平安的。佛法指出:「一切唯心造。」只要我們的心平靜、安定,看得開、放得下,少煩惱,則眼前的世界便是天國、淨土;所見的人,無非菩薩、天使。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7 致詞|上篇 演說|在多元文化的地球村共存共榮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