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8-2 佛法的知見與修行|日常生活的修行|盲目的「我」,還是超越的「我」?

聖嚴法師

盲目的「我」,還是超越的「我」?

我們在與人談話時,常常提到「我」。這個「我」,有時候非常可愛,有時候又很可惡。因為沒有「我」,什麼事情也做不成;但是又因為有了「我」,導致許多問題不容易解決。

一個人如果對「我」認識不清楚,就會給自己增加困擾,也會給他人帶來麻煩;如果對「我」認識清楚了,便是一個自在、自由的人,對他人來講,則是一個菩薩。

究竟「我」的觀念是怎樣的?如何來看待「我」?用什麼角度來扮演「我」這個角色的主人?

從佛學的觀點來說,「我」有很多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盲目的「我」。自己不知道什麼是「我」,對自我的價值不清楚、自我的定位不確定,對自我的功能也不清楚。多數人都屬於這個層次,活著只為了生存,希望獲得,不想失去,一生就是不斷追求,便是盲目的「我」。

第二個層次,是理性的「我」。自己很清楚自我的定位、功能,以及價值,這是一種高度的修養。例如:哲學的修養、宗教的修養等等。有了哲學的修養,人的思想、思辨便能清晰暢達;有了宗教的修養,對於生命的價值和目標,則能了解透徹。這是理性的「我」。

第三個層次,是超越的「我」。超越又可分為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超越自私自利的「我」,大致上是指個人的利害得失、價值的利害得失。一個人如果能超越個人的利害得失、價值的利害得失,便能把整體社會、全人類的利害得失,當成是自己的利害得失。一位真正的哲學家,他的思想和行為是一致的,但是如果他在思辨時講得頭頭是道,行為上卻無法放下個人私利,缺乏悲天憫人的胸懷,那只能說他是思辨家。古今中外的大宗教家、大思想家、大哲學家,例如中國的孔子、老子、孟子,西方的亞里斯多德、蘇格拉底等,他們的生命都已經超越了個人的私我。

超越的「我」還有另一個層次。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不僅要超越個人的「我」,更要超越全體宇宙的「我」。以宇宙的生命為生命、以宇宙的價值為價值、以宇宙的存在為存在,那是宇宙的「我」。能超越地球,乃至一切宇宙時空的普世價值,這種超越時間、空間的價值觀,便是佛法講的「空」,真正的「無我」。

佛法講的「無我」,超越「小我」的自私、「大我」的價值觀。那麼這個「無我」,究竟還有沒有「我」呢?釋迦牟尼佛說法時也講「我」,那是為了要清楚互動的對象,例如佛陀和弟子、眾生談話時,彼此有所互動,因此區隔出「我」和「你」的不同。這樣的指稱,叫作「假名的我」。

其實對佛來講,自己是不存在的,眾生也不存在,怎麼說呢?《金剛經》「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對佛而言,眾生能得度,那是眾生因自己的因緣而得度。佛的出現,並不是為了度眾生,如果是為了度眾生出現,那佛是有「我」的;佛之所以出現,是因為眾生自己的福德,應該受到佛的智慧給予協助、幫忙,所以佛出現了。這樣的層次,已超越了一層層的自我。

盛開的花,一定會結果嗎?

前幾天,有位菩薩來拜訪我,他說自己沒有煩惱,「真好!沒有煩惱就是解脫,就是自在。」我告訴他。

不過,他接著跟我說:「我是沒有煩惱,但是我的太太有煩惱,我現在最放不下的事,就是我太太。」請問大家,這位菩薩究竟有沒有煩惱呢?

通常我們講的「我」,除了自己的身體之外,你們的先生或者太太,還有孩子,是不是也屬於「我」?

我有一位美國弟子,她是一位亞裔女士,結婚後有了小孩。有一天,她抱著孩子來看我。我說:「恭喜妳有一個小寶寶。」她說:「不要恭喜,我生這個孩子,是個『無常』。」我問她為什麼這麼講,她說自己十多歲就離家在外,孩子將來也會離開她,所以說是「無常」。

「既然是無常,孩子遲早都要離開,不如趕快把他送走吧!」我告訴她,「不行啊,這是我的孩子!」她說。既然知道孩子是無常,遲早都會離開,但一提到要送走,卻又說是自己的孩子,這就是把自己的孩子當成是「我」了。

除了另一半、孩子,對一般人來說,財富、事業、家產、思想、觀念、名譽、地位,都跟自己息息相關,都是「我」。凡是我的任何一個部分、任何一樣東西發生了狀況,不論狀況好壞,都與自己密不可分,所以我們的心情,老是跟著這些息息相關的「我」,起起伏伏。

以我來說好了,我現在有一、兩百個出家弟子,我如何對待他們?身為師父,如果對弟子漠不關心,就稱不上是「師父」;但是當弟子要離開,我該怎麼辦?

佛陀告訴我們,因緣合即聚,不合則散。我們常說「開花結果」,但是果樹上盛開的花,是不是每朵都一定會結果呢?如果只開花而不結果,其實也是正常的,這就是因緣。有因緣和弟子相處時,我就恪守一個師父的角色、克盡一個師父的責任。

對我來說,有人來了,就是道場多一個人;有人走了,就是道場少一個人。表面上看起來,多一個人來,好像我要替他們張羅衣食住行、管教養衛,增加負擔,其實不然,「一個羅漢一份齋」,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福報因緣,他們都是帶著自己的福德因緣來的;如果他們走了,就是把自己的福德也帶走。「緣聚則聚,緣散則散」,雖然對離開的弟子感到可惜,但是他們要走,我也只有為他們祝福。

有些人到了法鼓山,覺得聖嚴師父真了不起,把法鼓山從無到有建設了起來。我說:「阿彌陀佛!法鼓山不是我建的,我既不是建築師,也不是工程師,更不會印鈔票,這完全是眾志成城、眾緣和合的成果。凡是參與法鼓山、護持法鼓山的人,都是法鼓山的開山。」

當然也有人跟我說,某某人到法鼓山吃飯,什麼布施也沒有給。我告訴他:「這餐飯是他自己帶來的啊!那是他自己的福報,個人吃個人的福報。」因緣是這樣子的。

不需擔心,只要用心

現在有很多人都在擔心臺灣的前途,總是問我:「臺灣的未來怎麼走?」我告訴他們:「臺灣的未來我不知道,但是我相信:心安就有平安。」因為心中如果有重重憂慮,就會真的變成有事。就像諸位的婚姻生活,如果老是去擔心、懷疑另一半有問題,本來沒有事,也會變成有事;本來只是小事,也會變成大事。

其實我們不需要擔心,卻需要「用心」。怎麼「用心」呢?譬如出門的時候,要保持頭腦清醒,不去走危險的道路。如果只是一味擔心受傷害,卻不去小心自己的安全,受傷害的機會反而多一些。不要擔心,但是要小心、要用心,這樣就可以保全自己。

夫妻之間的感情要用心,這跟從政、經商、做任何事情的道理都一樣。用心經營了、成功了,當然很好,萬一用心經營卻不成功,又該怎麼辦?

就像前面我舉的例子,一棵果樹,我們既希望它綻放美麗的花朵,又期待它結滿甜美的果實,可是有時果子尚未成熟,就已經變黃了、敗壞了,這也是正常的。在人生的過程中,我們要把所有事情看成是因緣生滅,緣生則有,緣滅則無。

中國歷代王朝之中,以周朝的年代最長,約八百年,因為它開始的基礎很好,有完備的體制、觀念和想法,然而經過八百年,周朝還是走入歷史,這是緣起、緣滅。以家族來講,中國人常說「富不過三代」,超過三代的富貴之家也有,但多數都是生生滅滅。以個人來講,人一生的過程也是起起伏伏,如果用形容任官經歷的成語來比喻,就叫作「宦海浮沉」。聽起來似乎很悲涼,其實這只是一個自然現象,起起伏伏都是很正常的。

從另一方面來講,每個人的福德、智慧,也是無從比較的。相同事業,有人經營成功、步步高陞,有人就是無法開展。我認識一對兄弟,兩人都是皮膚科醫生,都有很好的醫德。可是兄弟倆的境遇很不同,弟弟不管是什麼病,其他地方看不好的,到了他那裡,一定看得好;但哥哥就不同,他的用藥跟弟弟完全一樣,但很奇怪,病人從他那裡拿的藥治不好,但從弟弟那邊拿的藥,一擦就好。這是什麼原因呢?其實便是福報和因緣不同。

我先前提過「一個羅漢一份齋」,各人的福德、福報,與其所處社會的共同體相關。像是社會中某一種層次、某一個部分,跟我們的「磁場」相應,我們的「運氣」就會比較好。所謂「磁場」,指的是跟自己有關係的環境,譬如我們參與的團體、四周的環境、所處的時代,都是「磁場」,實際上就是「緣」。

我們跟「磁場」相應的時候,往往事事順心;當諸事不如意、事業失敗的時候,也並非是個人因素使然。因為個人的成功,繫於整個共同體的成功,我們自己只是其中一個因素;而個人的失敗,也與整體大環境有關。如果能這麼想,我們便能超越自私自利、利害得失的「我」,而能使心胸開闊、包容心增加,如此一來得失心也就減少了。

雖然不去計較事情的成敗,然而一分努力、一分用心,都是一份增上緣。如果不用心、不努力,與緣擦身而過,豈不可惜。在一棵結實纍纍的蘋果樹下,唯有在恰到好處的時間、守在恰到好處位子的人,才能在蘋果應聲落地的時候,拾起最甜美的果實。因緣,是需要用心把握的,但如果因緣尚未成熟,不妨再等等,不過等待並非空等,而是在等待的同時,加上努力,才能在因緣成熟時,即時把握。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8-2 佛法的知見與修行|日常生活的修行|幸福快樂的人生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8-2 佛法的知見與修行|日常生活的修行|大智慧過生活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