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1 歸程|第七章 學僧天地

聖嚴法師

第七章 學僧天地

僧教育運動

我的小廟生活,到民國三十六年(西元一九四七年)春季,便結束了,因自那時開始,我做了靜安寺佛學院的插班生。

說到接受佛教的教育,真是感慨萬千,因為自古以來,中國佛教就不曾有過系統化及永久性的教育制度與教育機構,佛教的教育都是從實際的修持生活中完成,是潛移默化,而非計畫性的普及教育。一般學教的人,追隨大德法師聽經,聽久了,只要能夠把註疏熟背,他也就能講經,正因為是背的註疏,所以能講經的法師,未必真的徹底明瞭經義的內容所在。縱然如此,宋明以後的講經法師,數目也是不多。至於學禪的人,只是在禪堂裡死用功,他們不求知解經教,但求見性開悟;可惜,禪定的工夫,也應有人指導方可,否則,盲修瞎參,無濟於事。正因參禪開悟的人太少,故有宋初的永明延壽禪師倡出「禪淨兼修」的主張,以念佛求生淨土為方便,到了明末,又有蓮池袾宏大師提倡「禪淨一致」之說。於是,參禪念佛、念佛參禪,便成了晚近數百年的佛教教育。不用說,在這樣的佛教環境之中,除了極少數根器深者憑個人的努力而得學養修持的成就之外,多數的僧尼,便無從求學佛法,也無法成為人才。

一味地參禪念佛,在修持者本身,當可獲得信仰的真受用,但在對外的教化方面,除了少數傑出的大德之外,一般的僧尼便無能為力了。所以,全國雖有數百萬的僧尼,他們給佛教所起的作用,倒是成反比的,僧尼愈多,佛教的負擔愈重,因為他們給予社會的觀感是無用之輩。所以,到了清朝末季,中國佛教便面臨到兩重致命的打擊:

一是從清文宗咸豐元年至穆宗同治三年(西元一八五一―一八六四年)的太平天國之亂,將東南十六省的佛教,摧毀殆盡。此事我已在《基督教之研究》第五章〈基督教與佛教的影響及價值〉第二節「基督教與中國佛教」有所論列。

二是清德宗光緒二十四年(西元一八九八年),湖廣總督張之洞著《勸學篇》三卷,奏呈光緒皇帝,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也就是基於中國儒家的根本思想,採用西洋的科學技能,以挽救滿清帝國的危亡。他主張應在全國急速建立新教育制度,由於清廷的財政困難,加上張之洞的排僧思想,他便把目標指向了佛教,建議用廟產興學,他說:今日天下的寺院,何止數萬,每都市有百餘座,大縣數十座,小縣十餘座,各寺均有田產,寺產原屬信眾施捨,今以廟產興學,最適時宜。他的具體主張,是將寺舍的十分之七移作校舍,寺產的十分之七移作教育經費,餘則留給僧侶的生活所需。

因為佛教沒有人才,佛教未有自求保障的力量,所以,張之洞的《勸學篇》一發表,各地共鳴,廟產興學的運動,一時風行全國,沒收寺產,乃至搶奪寺產,致令數十萬寺廟,百萬以上的僧尼,張惶失措,無以自救(見日文《講座近代佛教》〔講座近代仏教〕第一卷二一○―二一二頁)。唯於不久之後,光緒皇帝被慈禧太后幽禁,維新運動即告滅。可是,《勸學篇》當時刊行了十萬部,三年之後又譯成英文,被列為清末的中國名著,其對中國知識(統治)階層的影響之大,可以想見。故到民國成立後,張之洞的陰魂不散,民國十七年(西元一九二八年),又有身為內政部長的基督教徒薛篤弼,成立「廟產興學促進會」,沒收寺產,興辦學校。到民國十九年(西元一九三○年),國民政府又頒布「監督寺廟條例」,規定所有的寺廟財產,應依其多寡而用以經營小學校、圖書館、救濟院(孤兒院、養老院、保育所)、貧民工廠、合作社等的社會慈善福利事業。

這在本質上說,佛教不用政府監督,也該自動地做。

因此,寺院的住持們,為了保護寺產不被政府沒收,清末之際,竟有依賴日本的保護而請日本向清政府交涉的。此可引錄東初老人的一段話,來做介紹:

日人目覩我國佛教遭受國家社會摧殘,遂效法西方耶教徒來華傳教方法,引誘中國僧寺受其保護,當時杭州就有三十多寺投入日本真宗懷抱,遇有佔用寺廟,搶奪寺產,就由日本領事出面保護,因此引起外交風潮,中日雙方交涉結果,日本真宗先取消寺產保護事情,後清廷政府始下詔保護佛教,並令佛徒自辦學校,各省始有僧教育會產生。各省寺院當局,亦知非興辦僧學堂,不足以保護寺產。當時日人水野梅曉於長沙設辦僧師範學堂,江蘇文希(亞髠)於揚州設立普通僧學堂,浙江之寄禪、松風,北京之覺先等,南北呼應,實為當時佛教界創辦僧教育之領袖人物。(《佛教文化之重新》的〈智光大師與中國佛教〉;另可參閱《太虛大師全書》第二十九冊〈文叢〉四十六、四十七頁)

由此可知,中國佛教的近代教育,是由政府及知識階層逼出來的。上引文中所說的水野梅曉,是日本曹洞宗的學者,他於光緒二十八年(西元一九○二年)到浙江天童山,禮如淨禪師的塔,因得當時天童山住持寄禪的勸請,便於光緒二十九年至長沙,創辦「湖南僧學堂」,建立了中國佛教新的僧教育風氣,這是中國新僧教育的第一所學校。(道端良秀的《中國佛教史》二九○頁)7

第二所僧學堂是由文希法師主辦的揚州天寧寺普通僧學堂,鎮江及揚州諸山負擔經費,於光緒三十二年開辦,除佛學之外,有英日等外文,日文由日人道揚居士擔任,學生之有名者,有焦山的智光及金山的仁山。

第三所有名的近代佛教教育機構,要推楊文會居士於光緒三十四年在南京金陵刻經處創辦的「祇洹精舍」。召集僧俗佛子十數人,除了研究佛學及國文,並由蘇曼殊教授英文,以做進修梵文及巴利文的基礎。學生有太虛、智光、仁山、觀同、歐陽竟無(漸)、梅光羲等,雖僅十數人,但對民國以後數十年間的中國佛教,影響至為深遠。

民國三年(西元一九一四年),有月霞法師依上海哈洞花園,設立華嚴大學,輾轉遷移至杭州的海潮寺及常熟的興福寺,此有應慈、持松、了塵、慈舟等人,繼承分枝,自成一個華嚴學派,來臺灣的智光、南亭、道源等諸老,均與這一學派有淵源。

祇洹精舍辦了兩年多,由於經費困難,所以停辦,曾在該舍擔任佛學講師的諦閑老,稍後於復興了寧波的觀宗寺之際,民國八年(西元一九一九年)設立觀宗學舍,後來改名為觀宗寺弘法研究社,由此也形成天台學的一派,分出高郵的天台宗學院、天台山國清寺研究社,此派出有寶靜、倓虛、常惺等諸老,臺灣的斌宗法師,也是屬這一系的法匠。

民國十一年(西元一九二二年),太虛大師在武昌設立佛學院,這是近代中國僧教育的一大重鎮,由這所武昌佛學院的成立,正如太虛大師自述:「不惟影響於青年僧甚大,且於學術、文化及政治、社會各方面,均有相當影響。」因為武昌佛學院後來演變為世界佛學苑圖書館及研究院,直屬於此而分設於外的,則有法尊法師在重慶設立漢藏教理院;常惺法師也仿照著在廈門開創閩南佛學院,此院於民國十六年(西元一九二七年)後交由太虛及其門下的芝峰、會覺、大醒、寄塵等繼辦。另外又有大醒及心道,於福州鼓山辦了鼓山佛學院;大醒及寄塵,又在潮州設立嶺東佛學院;寄塵及容虛則於九華山開辦江南佛學院;慈航則於安慶設立迎江佛學院;常惺、台源、法舫、容也、量源等又分別在北平的柏林寺、法源寺、拈花寺,辦了佛學院。此外尚有慕西及淨嚴的河南佛學苑、寬融的普陀佛學院、妙闊的陝西慈恩佛學院、昌圓及廣文的四川佛學院、永昌的貴州佛學院、靜嚴的焦山佛學院、大醒在江北的覺津學院、談玄在奉化的雪竇學寺、芝峰及亦幻在寧波的白湖講舍。這些均與太虛大師的這一學派有直接間接的關係(以上資料見於《太虛大師全書》第二十九冊〈文叢〉五十、五十一頁)。現在臺灣的賢頓、東初、印順、樂觀、默如等諸老,以及在馬來西亞的竺摩長老、在菲律賓的瑞今長老,都是出於這一學派。

其他還有江蘇的竹林佛學院、玉山佛學院、法界學院、光孝學院、棲霞學院、北平的弘慈學院、湖南的祝聖學院等,這些佛學院中也均有太虛學派的學僧,參與施教;又如後起的常州天寧佛學院、上海玉佛寺佛學院及靜安寺佛學院、浙江武陵佛學院,也均與太虛學派有關。

在上海,尚有一座圓明講堂,這是圓瑛老法師主持的楞嚴專宗學府,圓老對楞嚴是由親證實悟而自立一宗,現在臺灣的白聖長老,便是圓老的上足。

女眾教育方面:則有武昌佛學女眾院、恆寶尼主辦的菩提精舍、德融尼辦於漢口的八敬學院;女居士張聖慧主辦於奉化的法昌學院、女居士過聖嚴主持的無錫佛學會、女居士張蓮覺創辦於香港的東蓮覺苑等。(見《太虛大師全書》第二十九冊〈文叢〉五十一、五十二頁)

在家學佛的教育機構,則有歐陽竟無及呂秋逸(澂)等設於南京的支那內學院、韓德清及徐森玉等設於北平的三時學會、段芝泉及湯住心等設於上海的菩提學會。此與僧教育雖無何影響,然於學術界的作用很大。(見《太虛大師全書》第二十九冊〈文叢〉五十三頁)

說到此處,我們尚須明白,以上的許多佛教學院,列名的也不過四十多家,其中有的僅辦一屆便停,正如太虛大師說的「曇花一現」,若以中國僧尼及寺院總數來做比例,這就顯得貧乏,以中國大陸來比今日的臺灣一省,由民國三十八年到五十六年(西元一九四九―一九六七年),已有二十多家學院在此起彼落地開辦與停辦,這就顯得臺灣的佛教教育已比早年的大陸時代可喜得多。

可是,談到中國佛教的現代教育,我們不要忘了四位功臣。第一位是八指頭陀寄禪和尚,中國第一所僧學校是由他的鼓勵而出現,中國佛教會的前身——中華佛教總會,也是由他領導全國各省在清末組成的僧教育會的改組而來,他老人家也為護教而於民國元年(西元一九一二年)在北平示寂,此一組織到民國二年(西元一九一三年),已於全國各省縣設立支分會三、四百起。

第二位功臣是楊仁山(文會)居士。

第三位功臣是太虛大師。

第四位功臣是歐陽竟無居士。

我們談論現代中國的佛教教育的啟蒙,如果遺忘了這四位功臣,那就無從介紹其根源。

但是,我們仍應感到慚愧,我們各地寺院的住持們,大多沒有想到教育的問題,沒有想到要使他們的下一代接受什麼教育。至於已經辦了佛教教育的各家佛學院,也很少真的全力以赴。其中影響近代中國佛教最有力的是祇洹精舍、武昌佛學院、閩南佛學院、漢藏教理院、支那內學院。這是由楊文會、太虛、歐陽竟無所辦。唯其由於各家佛學院之間,既無縱的組織體系,也沒有橫的聯絡機構,所以在學制、課程、教材、學級等方面,都沒有統一。直到現在,已經過了半個世紀出頭,中國佛教的教育問題,依舊停滯在草創階段!

然而,福薄如紙的我,畢竟也受到了近代佛教教育的恩賜。

我進了佛學院

我的教育程度很差,在南通狼山出家之後,不到一年,便被上人帶到上海的下院,在滬西大聖寺趕經懺,一連趕了將近兩年的經懺,小和尚幾乎要變成老皮參了。當時,上海靜安寺,正在鬧著子孫派與十方派的糾紛,在形勢上,十方派占著上風,所以力圖興革,整頓寺規,舉辦教育,以資爭取社會及輿論的同情,於是,在民國三十五年(西元一九四六年)的秋天,靜安寺的佛學院,便應運產生。我在小廟上得到這個消息,心裡就打妄想,並把這個妄想告訴了上人,但是上人的看法,以為我的程度是絕不夠去讀佛學院的,我雖天天趕著經懺,連一個佛字,還不懂得解釋,連一封普通的家信還寫不像樣,還打什麼讀佛學院的妄想呢?事實上,上人不准我去讀書的最大原因是不放我走,我雖沒有正規地學過經懺,但是跟著趕了一個時期,我對小廟上的經懺佛事,已有很大的幫助,除了不能戴毘盧帽和敲磬領單子,普通的法器犍椎,已能拿得起手了。經懺門庭中的小和尚,用處很多,除了為常住免費做經懺,又可以當作半個小佬用,上海做佛事,當時已是電氣化了,焰口台上有牌樓、有珠塔、有吊掛,按上大小燈泡,使焰口台裝飾得金碧輝煌,我便是掌管這套電氣設備的人,如果我去讀書,對於上人,無異是一大損失!

因此,半年過去了,第一學期沒有趕上;到了夏天,我便積極地爭取,終於讓我達成了目的。這有兩個原因:第一,狼山的鄰庵有一位育枚法師在靜安寺佛學院當了教務主任,他也從旁再三鼓勵,要我的上人送一個小和尚去讀書,狼山七個房頭,我出家的那個房頭,從未出過一個出人頭地的人才,所以我的上人被育枚法師說服了;第二,小廟上又從南通帶來了一個小和尚,使我有了替身。

這是非常有趣的,憑我的程度,說什麼也不夠資格進佛學院,插班生是要通過考試的,這使我煩惱了好多天,直到臨去報到的前夕,才由我的師公朗慧代做了一篇短文,題目是「我的志願」,要我把它背熟了,好在臨場運用,這篇短文我是背熟了,但到靜安寺教務處,出的題目卻是「我對佛教的將來」。真是要命,我對佛教毫無認識,過去的不認識,現在的也不認識,哪能看到佛教的將來呢?但我呆想了一會,還是把我師公代寫的那篇短文,默寫了一遍,戰戰兢兢地繳了卷。

該是多麼幸運,當時就給我閱卷,育枚法師看了,還頻頻點頭,並且傳給其他幾位法師,然後便以教務主任的口吻對我說:「你的字要多練。」隨即便請監學守成法師給我送單。

這簡直使我高興得幾乎要掉下淚來,那麼順利,那麼簡單,便通過了一場入學考試。

現在想來,我師公代寫的那篇短文,也是馬馬虎虎的,也許他故意要投合我的程度,才寫得那樣地馬虎,但我竟憑那篇馬虎的短文,考進了靜安寺佛學院。

我後來知道,其實,憑教務主任介紹的學僧,即使不用考試,也會通融入學的,在我以後進去的就有好幾位同學,便是單憑一紙大牌法師的介紹信而來的。

正因如此,同學們的程度,參差不齊,有的已經在好幾個佛學院裡畢過業了,有的便像我這樣的蹩腳生。

這也正是佛教教育的畸形現象,在一家學院畢業便等於在家家學院畢業,如想繼續求學,只好多跑幾個學院,多炒幾次冷飯,教國文,不出《古文觀止》與《昭明文選》,教佛學,不出《八識規矩頌》《百法明門論》等幾種常用常教的東西。

當時我的實足年齡尚不滿十七歲,是全班同學中最小的一個,直到民國三十七年(西元一九四八年)夏季畢業,我還是全班最小的一個。不過我的身材,卻是應該坐在後面聽課的人了,故也很少有人欺侮我小的。

但在最初兩、三個月,我幾乎天天打算退學。因有兩大困難困擾著我,使我在課堂裡如坐針氈那樣地難於忍受。第一是我的程度太差,比如圓明法師講《八識規矩頌》,使我聽得如入五里霧中,圓明法師現在雖已於日本還俗,但在當時,卻是最嚴肅的一位法師,平時臉上沒有一絲笑容,上課時更是令人望而生畏,講解《八識》與《百法》的名相,那麼呆板、那麼生硬,老同學聽得沒有興趣,我這新生卻又摸不著邊際。其他的只有靜安小學的校長許老師,雖然教的是算術,但他頗能引起我們的興趣,他總是笑咪咪地給我們上課。現在想來,那該是教授法的緣故。

第二是語言上的困難,我俗家在江南,出家到江北,又到上海趕經懺,我能講常熟話與南通話,也會講崇明話與上海話,算來已經是不錯的了。但我除了育枚法師的《古文觀止》,與許老師的算術,能夠完全聽懂之外,其他的就感困難了,因為育枚法師是南通人,許老師是上海人。圓明法師雖然也是南通人,但他講的如皋話。其餘如南亭法師的泰州話、白聖法師的湖北話,我都不能完全聽懂,這是最最急人的事了。課講得最好的卻是南亭法師,最希望聽的又是白聖法師的精神講話。

幸好,他們上課,多半有寫黑板,老同學們程度高資格老,很少有人抄筆記,甚至還在上課之時看各人愛看的書,平時更少把工夫下到功課上去,因為這些功課在他們已是家常便飯,聽也聽厭了。我是不敢放鬆的,我的要好心很強,上課時除了用心地聽,也不放棄黑板上的每一個字,下課之後,乃至到了晚上自修,我便整理筆記,不懂的便請教老同學。當時,我的人緣很好,大家都很願意幫助我,不過有時候也會笑我神經過敏,小題大作,不該注意的也去打破沙鍋問到底。

就這樣,半年下來,民國三十五年(西元一九四六年)冬天考試結果,育枚法師對我的成績很滿意,他想我是他介紹進去的,能在四十多位同學之中考到第六名,並未給他丟面子。

其實,我雖在成績單上考到第六名,我在實學方面,還是一個蹩腳生,成績單只能說明我對功課已經下了一番生吞活嚥的死工夫而已,但我是食而不化,我在試卷上照著課本的形式寫下答案,卻不能夠運用那些答案而變成我自己的學問。我在靜安寺一連住了五學期,成績都在五、六名之前,民國三十七年(西元一九四八年)夏季,靜安學苑以其試辦兩年屆滿,在畢業的時候,我的功課是第一名,但以年長同學的面子關係,在經懺上我又不能戴毘盧帽的緣故,所以行持分數稍差而將我的畢業證上填了第三號。說來好笑,靜安學苑的行持分數是以做經懺的程度而定。然我非常慚愧,我今日的一點學問,雖與靜安寺的基礎有關,在靜安寺所學的卻未能使我得力。這都是由於我程度太差的緣故所致。

糾紛

靜安寺是上海唯一最古老的寺院,建自三國的孫吳,千餘年來,成為上海的一大名勝古蹟,但以歷代興革戰亂,寺中的古蹟遺留,已不復見,巡禮寺中,亦如普通的寺院而已,論其規模形貌,還不如玉佛寺之盛大。

唯據志乘流傳,靜安寺向為十方叢林(載《上海縣志》及其他釋典),迄至太平天國的洪楊之亂,寺內僧眾星散,遂為一輩流俗僧徒,據而改為子孫寺廟。但自民國四年(西元一九一五年)以後,靜安寺的權屬問題,便又開始了紛爭的局面。現節錄中國佛教會上海市分會,於民國三十六年(西元一九四七年)六月十二日所發表的〈上海靜安寺十方叢林改制之經過〉一文如後:

迄民國四年(西元一九一五年),該寺住持正生歿後,其徒六根繼任,後以不守戒規,蕩用寺產,被當地士紳林稚周等控於上海縣公署,及江蘇省督軍省長公署,撤退在案。民國十一年冬,由滬上諸山代表會議,決定將該寺仍恢復為十方叢林,並經江蘇省長公署核准在案。自是之後,該寺為住持問題,多年興訟,終未獲決。

民國二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上海市政府吳市長鐵城,鑑於該寺制度糾紛未決,影響社會至大,遂以第七九九四號訓令上海市佛教會。(略云,該寺本為十方叢林,並已於民國十一年恢復十方制度在案,自應予以維持,永定該寺為十方叢林,迅由上海市佛教會,召集上海諸山代表,公舉道行高尚之僧為該寺住持)民國二十三年一月二十三日下午三點,召集本市諸山會議,公舉靜安寺住持,當場票選圓瑛法師為靜安住持(再三謙辭,以寺糾紛日久,不欲冒然入寺)。至民國三十六年三月二十四日,始由當時住持六根徒孫德悟,函請律師致函佛教會,自願將該寺改為十方叢林。佛教會以改制選賢之舉,既出於該寺住持德悟及全體僧眾之請求,復有市政府法令之根據,爰於(三十六年)三月二十九日,在該寺召集諸山長老、護法居士,暨靜安寺全體僧眾,舉行會議,一致決定該寺改為永久十方叢林,以息爭端,並公推持松法師為改制之首任住持。8

從上錄文字之中,我們可以對於靜安寺的糾紛,得一概念了,但是,這是公文,在公文的背後,尚有著大文章哩!

我是在民國三十六年(西元一九四七年)春季到靜安寺的,靜安寺的糾紛,卻是由來已久,尤其從抗戰末期而至勝利之後的數年之中,鬧得最為激烈。我當時的年紀小,未到靜安寺之前,靜安寺的新聞雖然經常見報,我卻很少留心,去了靜安寺,除了忙功課,對於常住的糾紛,我也很少注意,要我們開會、簽字、舉手等等,一切均聽招呼,其中玩的什麼把戲,從來不加過問,其實,我去靜安寺,靜安寺的糾紛,已近尾聲了。

對於靜安寺的整頓,最大的功臣是密迦與德悟兩位法師。德悟原是靜安寺子孫派的子孫,他能把靜安寺改成十方道場,並請密迦協助,悉意改革,現在臺灣的妙然法師,就是德悟在泰州光孝寺的同學,所以也被請到上海辦佛學院。靜安學苑的開發元勳,便是他們三位,其中以密迦的功勞最大,密迦極富想像力,也極有做事的魄力,不唯學院的規模,幾乎是完全出於他的策畫而來,也把充滿了迷信色彩的許多神像,全部遣了「單」。

可惜,德悟與密迦,因為悉意改革,並為附近寺產地皮的問題,得罪了許多的人,終於被人以「漢奸和尚」的罪名告下了獄,其實,像他們兩人也夠上漢奸的罪名,上海市民中的漢奸,那就太多了!在敵偽時代的抗戰期中,為了寺務的整頓而想不跟偽政府的軍政機構有所接觸,那是可能的事嗎?只怪他們有了給人家抓住了的把柄,又有什麼話說?

當德悟與密迦入獄之後,便請白聖法師代理了靜安寺的寺政,直到民國三十六年(西元一九四七年)三月二十九日的上午,德悟與密迦的官司定讞了,靜安寺才由白聖法師的維護與計畫之下,以閃電式的方法,請持松法師晉了山,當了首任的十方制的靜安寺住持。子孫派棋差一著,敗北而去!

持松法師是白聖法師湖北省同鄉,他也是中國近代留日學僧中最早而比較有成就的一位東密上師,他喜歡穿白色的衣服,曾到寺內來修過幾次密法,也許因他年紀大了,身體也很衰弱的緣故,或者是由於專心修持的理由,所以他僅擔任了住持的名義,一年之中難得來寺看我們一、兩次,靜安寺的一切寺務,仍由白聖法師全權代理。因此,我們學僧對於監院的印象,比對住持更加親切。

靜安學苑,雖然算不上是佛教界中有名的學府,而且歷史又是那麼地短,但是,我們的老師,還是夠水準的,比如南亭法師、道源法師、仁俊法師、育枚法師、妙然法師、圓明法師、本光法師、度寰法師、秀奇法師、林子青居士,以及幾位大學的教授和畢業生,至於來訓話的、客串的名法師,那就更多了,比如太虛大師、法航法師、能海法師、雪松法師、葦舫法師、天慧法師、呂秋逸居士等等。至於天天跟我們一起生活的監學兼維那——守成法師,那是更不用說了,除了上課的時間之外,都是屬於他管我們的時間,我們最最歡迎他的時間,是他捧了鈔票上堂點名發單銀;他當維那,佛事開牌是他的執掌。因此,也有同學不高興他,為什麼?因為他們只會站空班和拍鉿子,單銀太少。有一次一個同學侮辱我,被監學知道了,反而賞了我兩記耳光,真有意思。

學僧的苦悶

靜安寺,從歷史上說,那是上海最古的古剎,雖然經過歷代的變亂摧殘,寺中已經無法找到一樣數百年以上的古蹟,如果說它尚有什麼古蹟遺留下來的話,那就是一年一度的廟會香期。

這是純粹佛教化的香期,因為它是農曆四月初八的佛誕節。這與神廟的廟會,有著許多的不同,第一不唱戲,第二不供葷腥,第三不遊行,第四不發仙方不出籤條。但是,從四月初七的下午,直到四月初九的下午,敬香的、還願的、遊覽的、看熱鬧的,簡直是人山人海,通宵達旦,川流不息。

作者十七歲時與守成法師(右)合影於上海

這對於靜安寺的利益不小,最大的收益是出租攤販的位置。從初五、六裡開始,寺內的執事及茶房,便在寺內寺外的屋檐下及路邊上,用白漆劃定了攤位,編定了號碼,分成了等級;許多的食品廠、家具店、玩具公司、百貨公司、飲食販等都會自動來寺接洽,而且唯恐不及。

靜安寺雖也擁有不少的土地,可惜老早已被原先的靜安寺子孫,長期租了出去,每年所收象徵性的租金,實在可憐兮兮。

因此,學僧的生活及常住的開支,全靠經懺佛事來維持,經懺佛事的收入是有限的,主要的還是由於做經懺佛事而來的租廳開弔與代辦素席。

靜安寺除了執事教師與茶房之外,只有學僧,學僧是學僧,但也是做經懺的清眾。不過時間安排得很好,學僧每天有兩支香的行持,不論有沒有佛事,不論開不開牌,大家一律參加,每天一律拜兩支香的大悲懺,有一堂佛事就有一堂人去靈前早晚迴向兩次,中午上供一次,若有二堂三堂,至翻堂,也是這麼多人,拜這麼多懺,維那開牌是輪著來的,不過會做佛事,能敲磬的,能戴毘盧帽的,機會多些。晚上自修課,如果有焰口,便放棄自修而去放焰口。凡做佛事,開到牌的,都有單銀,只是單子很低,比如我是比較會做佛事的學僧,除了不能坐正施食,樣樣都可以,收入單銀已可列為二、三等,但我記得,每月發一次單銀,只能買到三、四條的固本牌肥皂,想買一部《辭海》,要積蓄好幾個月,要添一件長衫,幾乎要等上半年。上海佛事,一般的單子低,我們學僧則更低。因為我們是以求學為主,學院的一切開支,全由佛事中來。學院的教職員則不發薪水,而以拆分小賬為報酬,佛事多,素席多,小賬也多,否則,便少。這一制度,似乎只有當時的上海才能行得通。

我們學僧的生活,以一般來說,已是水準以上的,京滬線上乃至浙江的幾家佛學院,生活過得都很清苦,我們靜安寺則得天獨厚,天天都有四菜一湯,常常也有人來打羅漢齋與豆腐齋。

我們的講堂,也是很講究的,先是平房加天花板,後來翻成二樓,四壁粉刷油漆,一片潔白光亮,晚上是用的日光燈。講堂裡還有一架鋼琴,偶爾也請個把音樂師來教教我們的歌唱,〈三寶歌〉是每晚點名時必唱的。

我們的書桌一人一張,並有兩個抽屜,各人可以加鎖,桌上漆得黃澄澄的,每一張學僧坐的靠背椅子也是漆得黃澄澄的。

我們有好幾份報紙,比如《中央日報》、《東南日報》、《和平日報》、《申報》、《大公報》,幾乎都有;另外還訂有好幾份學術性的及文藝的雜誌,但是,同學們好像除了文藝以外多不感興趣,我對於那些報章雜誌,幾乎也都是陌生的,我消化不了它們,故也很少去看。

當時佛教的刊物不多,但也不能算少,比如《海潮音》、《覺有情》、《弘化》、《人間佛教》、《中流》、《世間解》等的佛學定期刊物,我們都可經常看到。

到了民國三十六年(西元一九四七年)下半年以後,我們靜安寺的學僧也創辦了一個刊物,定名為《學僧天地》,籌備將近半年,到民國三十七年(西元一九四八年)元月才創刊發行,由學僧而發行鉛印刊物的,那是先鋒了。因此還得到慈航法師的鼓勵與同情,慈航法師特由南洋寄來一篇文章,也寄來了錢。其實,如果不是我們學僧做經懺,由同學組織,也由同學出錢,刊物是出不來的,不過白聖法師的支持很多,常住上也有補助。

《學僧天地》一共只出了六期,民國三十七年(西元一九四八年)七月,第一屆學僧畢業之後,便中止了。本來是月刊,但是第五號出版之後,一直拖到十一月才把第六期印出,算是壽終正寢。前面說過,我是一個蹩腳生,但在《學僧天地》的六期之中,竟也發表了三篇短文。

在我們發行《學僧天地》的期間,玉佛寺的上海佛學院也發行了油印本的《新僧半月刊》,原為焦山佛學院的同學宏度、星雲及煮雲等也發行了油印本的《怒濤》月刊,一時之間,學僧辦刊物,蔚為風氣。當然,我在當時,一切都在幼稚中,一切都在跟著老同學們學著走路,但我知道,由於《學僧天地》的創刊,聯絡了京滬各學院的同學,也促進了彼此間的感情。所採文稿雖以本院同學為主,但對外來的稿子也予優先發表,那時常州天寧佛學院的來稿最多,其餘如漢藏教理院、武陵佛學院、上海佛學院,都有來稿。可惜後因幣制貶值,物價暴漲,又加上人事的更動,這份刊物便夭折了。

靜安寺的學僧,每一學期終了,總有幾個要走的,每一學期開學,總也有幾個新的來,最多時五十多人,最少時三十多人。這種情形,可謂天下烏鴉一般黑,每一家佛學院都差不多,可能以上海的情形特殊,故也特別顯著。因為沒有統一的教育計畫,到處都是一樣,除了自己用功,否則也只是混混而已。

在好多老同學的眼光下,靜安寺佛學院是很不理想的:位於市區中心,每天又有佛事,生活很不寧靜,更談不上如律的軌範,因為要做佛事,管理再嚴,也是嚴不起來。所以我有幾位已經來臺的老同學,他們去得很晚也住得很短,所以很少提到曾在靜安寺讀過書的。但在我這個福薄的人來說,對於靜安寺的生活,卻是念念不忘,我能有今天這樣的因緣與些微不足道的一點成就,乃是由於靜安寺的播種而來。

我進靜安寺,密迦已經入獄,據先去的同學告訴我,密迦對於學僧是非常愛護的,常住的經濟雖很困難,但總一切為學僧的生活著想,佛學院的基礎,完全是他打下的,講堂桌椅都是他做的,他還為學僧每人發了一條毛巾毯子,用來整潔內務,我去雖晚,但也分到一條。原因是只能在院使用,出院則繳還監學。

白聖法師接任之後,雖然經常在與流氓鬥法鬥智,但對我們學僧的生活也很關切,輪到他來做精神講話,總也要問問學僧的生活,以及學僧對於生活的意見。學僧提出要求,如果是合理的,他也沒有不接受的。比如我們要洗澡,去浴堂洗澡的錢,皆由常住負擔;我們要做春季旅行,包兩輛大客車,做竟日之遊;我們要聽某某法師講大座,便由常住叫專車接送。我們集體遊覽過上海市的好多名勝,我們曾去沉香閣聽南亭法師講《法華經》,也曾去圓明講堂聽圓瑛法師的《楞嚴經》,南亭法師之對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因為去聽了一次經,他見我年紀最小,故在下座之後,特地問了我幾句話。

但在民國三十七年(西元一九四八年)春後開始,學僧的情緒,漸漸散漫了,大家看得清清楚楚,佛學院畢業,並不能夠真的成為講經說法的法師,即使能夠講經說法,在此動亂的時代中也不會有人請你。出家人皆賴經懺為生,未來的社會,必將不容有此生活方式的存在。於是,同學之中,有的還俗去讀新聞專校,有的轉入可以收留出家青年的興慈中學,有的則乾脆去做工了!

人心非常苦悶,學僧的心更苦悶,以致在舉行畢業典禮中,有一個同學拿到最後一張畢業證書時,竟當場撕毀,到第二天,就捲起行李去當兵了。

這些,我都看在眼裡,痛在心裡,同時想著,我們究竟應做何種打算?這一念頭我在民國三十六年(西元一九四七年)三月,太虛大師逝世之後,我們集體由玉佛寺送至海潮寺火化回去的路上,就已想到。太虛大師為僧教育奔走一生,當他捨報之時,僧教育仍未見出可資樂觀的希望來!出家人到底應該怎麼辦?誰也不能下一句斷語。

民國三十七年(西元一九四八年)七月,首屆學僧畢業之後,多半學僧仍然無處可去,院方便舉行了一次甄別考試,分成兩班。我也很奇怪地,竟然考取了研究班,有幾個老學僧卻仍留在普通班。研究班一共只有十多個學僧,分班上課一個學期之後,已是民國三十八年(西元一九四九年)開始了,昏天黑地的大動亂也開始了,教的人沒有心教,聽的人也沒有心聽,老師與學僧,來的來,走的走,一切失去了常態,也就無所謂分班不分班了。同時,學僧也很少上課了,大家都在為著即將來臨的戰禍擔心。

其實,我們到了民國三十七年(西元一九四八年)下半年,生活情形就變了,好像都在做著應變的工作和準備。好幾個佛學院關了門,好幾處的學僧也到了靜安寺。比如乘如(自立)、惟慈(日照)、妙峰、魯愚(幻生)等同學都是後來從武陵佛學院去的,了中則去得更遲。

學僧除了象徵性地上幾堂課,有佛事的做佛事,沒有佛事的,為了應變,便學習手工藝,把原先的教務處,改成了工作場,常住買了十幾架手搖織襪機,請了一個織襪匠,專教學僧織襪子。可惜,我對學織襪子,尚未學出師來,便離開了大陸。

從軍

民國三十八年(西元一九四九年)初春於上海,前排為作者與妙峰學長(左),後排中為了中學長。

一到民國三十七年(西元一九四八年)年底,不安的氣氛,漸從華北南移而過了長江,江陰要塞失守之後,南京也跟著撤退,報紙上的消息,天天都是壞的,國軍的路線,也天天都在「轉進」,杭州一失,上海成了陸上孤島,交通只剩了水道與空道。有錢的由空中離開,錢少的買船票離開,無錢的只好睜著眼睛等待,聽天由命地等待。但也非常奇怪,上海的人往廣州、香港、臺灣,鄉下的人卻又源源不絕地往上海湧進來。有的鄉下人,已經被共黨解放兩、三次,但仍一路解放一路還是往外跑。明明知道希望很小,他們卻仍冒著砲火一直向外跑,我有一個同學,在江北解放後跑到鎮江,迫於時勢,再從鎮江到蘇州,最後又從蘇州到上海,終究他還是沒有離開大陸!

民國三十七年(西元一九四八年)下半年以後,有眼光的人,都知道國民黨軍隊的大勢已去,故也做著應變的準備。白聖法師的眼光很遠,他知道時局動盪,他也知道他上海的那班對頭——地痞流氓,如他不走,上海生變之後,當必死路一條。所以他預先到臺灣看了一趟,並由妙然法師同往,頂下了臺北的十普寺,以備後退的餘地。

白聖法師從臺灣回去,寺內寺外,都有人注意他,都怕他偷偷地再去臺灣,白聖法師卻運用他的機智,逃出監視,離開了上海。

白聖法師走了之後,我們慢慢地發覺道源法師也走了,聽說南亭法師與智光老和尚也離開了上海;接著圓明法師也不見了,監學守成法師也和他的高徒魯愚以及幾位年紀稍長的同學都走了,有的乘船,有的乘飛機。最早走的搭火車,先到廣州,再去香港(到香港有的還了俗,有的因為無處容身,乾脆上了基督教的道風山)。在學院中,群龍無首,佛事清淡,收入不敷開支,找到持松法師,由持松法師的一位皈依弟子每日送來一塊大頭做為大眾的菜金。學僧不上課,早晚殿堂也自由,好幾個執事均由學僧中提拔擔任,每聞鈴聲並非上課,而皆是開會,開會的結果,總是一致地譴責白聖法師,說他把靜安寺學僧的血汗錢,拿到臺灣去了,而把我們丟下不管了。罵得最多的是本光法師,召集開會次數最多的,也是本光法師。

學僧,一天天地少了,有一家佛學院的同學,老早就給我們寫了一封很長的信,要我們大家踴躍從軍,說是衛教報國的最後關頭到了,並說孫立人將軍在臺灣訓練新軍,孫將軍也歡迎我們僧青年去加入新軍的陣營。我們把那封信貼在布告欄裡,大家圍著看,大家也都在猶豫。此時靜安寺內也駐有聯勤總部的一個補給單位,而且都是些軍官,他們倒給我們洩氣地說:「當兵有啥好處,我們當了數十年要想不當還沒有辦法哩!」再說,靜安寺自民國三十七年(西元一九四八年)下半年開始,被一個團管區司令部借住,故也經常駐有一批一批的新兵,是抓來的、是抽來的、是賣壯丁來的,他們那麼苦、那麼慘,行動沒有自由,連解小便都要喊報告,都要由班長用步槍裝上刺刀押著進廁所。吃的飯,米糙得像麥子,他們還要搶,才能吃個飽。穿得破爛不堪,像是一群叫化子。這使我們不寒而慄。

但在靜安寺的大門口,掛著好多臺灣新軍的生活照片,同時也在招收青年志願軍。臺灣新軍,從生活照片上看,的確生龍活虎,朝氣蓬勃。可是我們沒有一個報名的,一則大家還在觀望,二則和尚當兵,總覺不是辦法。守成法師一向對我很好,在靜安寺他很愛護我,所以還有同學造我的謠,說我拜了守成法師做乾師父,真開玩笑!但他來到臺灣之後,還給我寫了兩封信,要我也來臺灣,並願代我辦理入境手續,故我也寄了一組照片給他,至今他還保留著。但我無錢,奈何怎得買票上船,那時到臺灣的船票,每張已賣到二十五個大頭,我連做夢也找不到這筆款子的。我在靜安寺,做佛事的幾個單銀,多半上了舊書攤,我的財產僅是兩箱子書,這些當作廢紙拍賣,人家也嫌沒有地方來堆哩!再回滬西的小廟,向我師公與曾師祖開口,他們卻說:「這個年頭,往哪裡逃也是一樣。如果靜安寺解散了,你可以回來住。」

其實,二十五個大頭,談何容易!這時的上海,大家都在準備應變,除了死人,殯儀館可能尚有堂把佛事,其餘的人,誰還有心思做佛事超度亡靈呢?大聖寺的佛事清淡了,住眾卻是一個也沒有少。所以,我的奢望,註定是要碰壁的。

但是,在政府方面的決心,還是很堅定,大聲疾呼地喊著「保衛大上海」的口號,報紙上、電台上,街頭巷尾的牆壁上、電桿上,乃至公共汽車上、電車上、三輪車上、黃包車上,也都貼了類似的標語。因此,上海的市民,也開始動員訓練了,凡是及齡的壯丁,都編著次第,接受軍事教育。我們靜安寺的學僧,論年齡,個個都有接受這項軍事教育的資格,因此,第一批五個人,我就是其中之一。

儘管政府在雷厲風行地搜捕共黨分子,共黨分子在上海的活動力,卻仍有增無減,幾乎在每一家的大學與中學裡,都有著數目相當可觀的所謂「職業學生」,罷課、遊行、請願、鬧學潮,鬧得天翻地覆。

時局,已緊得不能再緊了,上海全市的市民,都可以清晰地聽到市郊砲聲了,上海全市的六百萬市民,都被即將來臨的戰禍驚得無以自主了,每一處街頭巷尾,都堆起了沙包,看樣子是在準備巷戰了。

我們的同學之中,已有幾個人在招兵站報了名,脫下了僧裝,住在四明路大通路口的楠木倉庫,他們雖是新兵,因其不是抓來的壯丁,所以行動很自由,並在便衣上貼了一張表示部隊番號的符號,便可享受電車與公共汽車免費乘車的特權,他們吃飽飯就到處跑著玩,也常回到靜安寺來看看我們。我看他們的心境,要比我們平靜得多,他們反正是在等船,反正會到臺灣去的,所以樂得安心。他們是關振、田楓、王文伯、何正中,其中的何正中現已再度出家又受了一次比丘戒,便是十普寺的明月法師。

作者與了中學長(左)合影於上海

因此,我們的嘴上,都在嚷著去當兵的口號。因此有一位同學對我說:「常進,你去當兵我也去。」就這樣,我真的決定當兵了,由於我的決定,了中同學也跟著決定當兵了。於是,我把較為重要的書籍,送到我在曹家渡的俗家哥哥處去,棉衣和夾衣則隨手送給未走的同學,有一件很好的夾袍,我要送給一位名叫妙融的同學,他竟流下淚來對我哭,先是不肯收,後來他說代我暫時收下,等我從臺灣回去再還我。

我也相信,國民黨的軍隊撤到臺灣,一年半載,時局就會平靜下來。

那是民國三十八年(西元一九四九年)五月十五日的下午,我與另外幾個同學,向尚在靜安寺留守的秀奇法師、本光法師、林子青居士告了假。本光法師曾在金陵大學教過書,他對我很有好感,因為聽他的課,在同學之中,我的筆記是做得最完整的一個,所以頗有依依之情,但他終於說了兩句話:「以你求學的精神,去做你要做的事,你會成功的。你既要走,其他的話我就不必說了。」

林子青居士,就是曾來臺南傳戒當教授阿闍黎的慧雲法師,他可能是我們學院老師之中學問最好的一位了,他的國文、外文、佛學、文學,都有很高的造詣,他的人品好、風度好、學問好,他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當我向他告假的時候,他是一臉的苦笑;臺灣對於他,並不陌生,在日治時代,他到臺灣曾被日本軍閥當作中國的間諜下過牢。他仰起頭想了一想,才對我說:「在大時代的洪爐裡,願你鍛得更加堅強。」

好多同學都跟著我們前前後後地轉來轉去,最後,向他們告了假,我看著他們那種惶惑、悲戚、依依不捨而又無可奈何的表情,我的情緒非常激動,我真想哭,我真想大聲地痛哭,思前想後,我都必須痛快地大哭一場!但我畢竟是去當兵呀!就不能表現得英勇一些嗎?

然而,當我乘著三輪車,帶著一捲極其簡單的行李,出了靜安寺的大門,回頭再看看我那生活了兩年半的「學僧天地」,發現好幾個同學還在向我們連連地搖手時,我的眼淚再怎麼也忍不住了!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1 歸程|第六章 上海與我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1 歸程|第八章 軍中十年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