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5 火宅清涼|三八、上下華嚴寺

聖嚴法師

三八、上下華嚴寺

下午四點,我們訪問了建於遼代的上華嚴寺。

當我們下車後,尚未進入三門,便遇到了大同臺灣同胞接待處辦公室的主任朱孟麟,他非常熱誠,自稱是三寶弟子。他說他本來在太原開會,聽說我到了大同,所以專程趕了回來,親自接待;而且他說他已經為我安排好參觀華嚴寺的事。

因此,當我跨入上華嚴寺的三門,就聽見鐘鼓之聲,又看見十幾位出家人搭衣持具,和二十多位在家居士,由他們的監院法師穿黃海青、披紅祖衣,率領著列隊歡迎。其中有一位四十多歲的比丘,手中拿著我在臺灣錄製的《菩提之聲》錄音帶,邊給我看,邊向我說︰「我們老早知道你了,法師,你的《學佛群疑》我們也看過了。」這使我非常意外及驚喜,到了這樣偏僻的西北地區,竟然還有人聽到我的錄音帶,看到我的書,真是他鄉的故知,遠方的知音了。我很希望能跟他們多談幾句話,但限於時間,我已身不由己地被一大堆的人,引進了接待室,又帶往前院北廂的客堂。我以為是要見他們的方丈,可是監院法師告訴我說,他們的住持藏寶法師去了內蒙古治病,所以請由現年八十五歲的退居三義老和尚接待。我在太原市的崇善寺,就已聽到了三義老和尚的名字,他是山西省佛教協會會長,也是中國佛教協會的理事;他是德高望重,本來我也希望能夠拜見這位長老,可是又聽說,他的身體健康不是很好,故已有多年不見客。

上華嚴寺僧俗二眾以搭衣列隊歡迎作者

當我在客廳坐下不久,三義老和尚特別穿上了黃色海青,步履蹣跚地走了出來。他的口音很重,聲音很低,從頭至尾只講了三數句話︰「阿彌陀佛,歡迎光臨。」他堅持要親自陪我到大殿禮佛,進客堂喝茶,前後經過一個多小時,最後還把我送出三門之外。這是我在大陸行程之中,遇到最年長的一位長老比丘。

三義老和尚陪作者參觀上華嚴寺大殿

華嚴寺位於大同市內的西南隅,本為一寺,目前分成上下兩寺,上華嚴寺是大同市佛教協會會址所在,由出家人管理,下華嚴寺屬於文物部門管理。

我們先參觀了上華嚴寺,始建於遼代道宗清寧八年(西元一○六二年)原是皇室的祖廟,故曾安置有銅鑄及石刻的諸帝像於寺內。遼末天祚帝保大二年(西元一一二二年),金兵攻陷做為陪都的西京大同,該寺便毀於兵火。至金代熙宗天眷三年(西元一一四○年)在舊基上予以重建,故而保存迄今的有遼金古蹟、明清建築及壁畫等。一九六一年被大陸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在的上華嚴寺,分成前後二院,形成一條軸線。前院有三門、接待室,接著是後院,其地形高出前院四米多,有石階相連,上了石階,則有跟善化寺相同的一座木構三樓四柱的小型牌樓,然後進入大雄寶殿,而牌樓與大殿之間是月台。前殿接待室的北側,由前往後依次是辦公室、茶樓、客堂、禪堂、方丈;南側是接待組、廁所、齋堂、佛堂、大寮。佛堂的內側,各有一間兩層的樓房稱為南樓和北樓。從外貌上看維修得相當整齊完好。

能夠供人參觀而有歷史藝術價值的,就是該寺的大殿。殿身坐西向東,面寬九間,長五十三點七五米,進深五間,共寬二十九米,面積一千五百五十九平方米。檐高九點五米,殿頂脊高一點五米,鴟吻高四點三米,屋上的每塊琉璃瓦,長七十六釐米,重二十七斤。殿前月台左右兩側,有鐘鼓二樓。

大殿內部,中央一字形排列共有五尊大佛,中間三尊為木刻,兩側的兩尊是泥塑,都是明代作品。這五尊佛像的兩頭及每尊的間隔之間,各有一像,共計六尊立姿的菩薩像。五對主像左右兩前側的磚台上,又有二十位諸天的立像,最特殊的是這二十尊比真人略為高大的立像,身軀前傾,表示恭順,他們重心似乎不穩,但已站在那兒幾百年了。

殿內四周牆上,繪滿了清代光緒年間製作的壁畫,色澤鮮豔,氣勢磅礴,保存完好。畫幅高度是六點四米,面積八百八十七點二五平方米,壁畫內容,是佛傳故事及佛經故事,如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羅漢圖、千手千眼觀音圖等。

建於金代的上華嚴寺大雄寶殿

然在該寺大殿幾座莊嚴的佛像背後的心臟位置,都被挖成了窟窿,那是在文革期間,聽說佛像之內藏有寶物,因此而遭損壞。其實所謂藏的寶物就是佛經。通常所說的︰「卿本無罪,懷璧其罪。」連佛像也都難免。

從上華嚴寺出來,南行數十步,便到下華嚴寺。上華嚴寺的十多位僧眾及信眾,仍依依不捨地跟著相送。

下華嚴寺本屬於上華嚴寺,其大殿的門上,懸有「薄伽教藏」黑底金字的立長方形匾額,「薄伽」就是「婆伽婆帝」(Bhagavat),意譯是「世尊」。也就等於說,這個大殿,原本是屬於華嚴寺的藏經殿,儲藏著釋迦牟尼世尊的經教。這座殿宇建於遼代興宗的重熙七年(西元一○三八年),面寬五間,長二十六點六五米,進深四間,寬二十點一米。屋頂為單檐九脊。

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遼代塑像合掌菩薩

殿內的色彩沒有像上華嚴寺那樣豔麗,還保持著遼金時代樸實的風格。殿的中央,有大佛壇,壇的上方中央,有三尊大佛像,坐在蓮花座上,他們是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佛。三尊主像前的壇上,有弟子、供養童子、脇侍菩薩等共二十八尊塑像,或坐或站,好像是聚精會神地正在諦聽佛陀說法,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兩旁還有四大天王,也都表現出遼代塑像造型的自然美,其中一尊立姿的脇侍菩薩像,合掌、露齒微笑,頭部微向右偏,身形略向左傾,披掛纓絡,頭戴華麗的天冠,兩條辮型的長髮披於雙肩,上身微裸,面如滿月,赤腳立於蓮花台上,在流暢自如的飄帶衣飾陪襯之下,顯得十分出眾。因為郭沫若到過該寺參觀,他認為這尊菩薩像是中國所有露齒菩薩中藝術價值最高的一尊,所以這一尊像,在中國大陸非常有名。

在殿內的佛壇背後,沿著後牆,架起一道一丈有餘拱形的樓閣橋樑,其兩端及橋頂分別雕刻多重樓閣,檐、頂、斗拱、門、窗、欄干,都用精細的木雕砌成,共有五間。據說這是在大陸僅有的一座木雕「天宮樓閣」。

下華嚴寺的大殿,既然名為「薄伽教藏」,故在殿內四周,依壁有二層樓閣式的藏經櫃,共三十八間,其中藏有明清的木版藏經一千七百餘函,一萬八千多冊,其中以刻於清代的《龍藏》,最為完整。我當時問了該寺的管理員,知道到目前為止,尚未有人計畫研究使用這些藏經,覺得十分可惜。

薄伽教藏殿天宮樓閣

當我們回到雲岡友誼賓館,用完晚餐,朱孟麟居士和他的同事馬印居士,為我送來好幾種在市面上已難得買到的書籍,其中包括︰《五台山》、《大同寺廟塑像》、《雲岡石窟》、《大同》等的畫冊,印刷精美,圖文並茂,是高水準的印刷品,因為他知道我著有很多著作,參訪之後可能也會寫書,所以不知從哪兒收集到了這些資料,供我帶回美國參考,這使我十分地感謝。本來我還以為他是推銷給我,結果他說他和馬先生都是虔誠的佛教徒,供養我這些書籍,是表示對我的尊敬。他是那麼地客氣,而我除了給他一張名片之外,連一件小紀念品都沒有回贈。當我回到美國一個月之後,我又收到了一封他的來函,並且附上幾張當時在華嚴寺他為我們拍的照片。來函的文字簡潔,詞意懇切,用字遣句,也頗得體。函末的署名是用「俗家弟子朱孟麟法名法智頂禮」,並以「佛曆二五三五年四月初八日」為日期標示。這使我感受良深,今日的中國大陸,畢竟尚有心向三寶的佛教徒哩。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5 火宅清涼|三七、善化寺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5 火宅清涼|三九、飛到蘭州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