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三一九九六法鼓山大陸佛教聖蹟巡禮團開示——發願篇
取法古德發大願
我這―生,都是在顛沛流離之中度過,是一個業障非常重的人。很多人認為我很有辦法,能有這麼多的信眾;其實我什麼也沒有,我有的只是悲願,只是慚愧與報恩的心,為報三寶、父母、國家與眾生的恩。
我跟任何人見面,所考慮的都是:我能夠幫助他什麼?我從未期待對方會給我些什麼。
發願有遠、近、大、小之別,有的需要馬上實踐,有的可以逐步實行;無論如何,如果不發願,我們就永遠沒有目標。沒有目標,日子一天一天過去,生命非常容易就浪費掉了。
發願要發大的願,大願裡有小功德,小願裡卻沒有大功德。例如你發一個小願希望身體健康,結果你可能只會得到身體健康,其他的就沒有了;若是發大悲願,你自然而然就會身體健康。
目前,我的願有大願與小願二種,小願是我一定要把此次朝聖團平平安安帶出來,歡歡喜喜帶回去;大願就是要把正確、正知的佛法,普遍推廣給需要的人,讓大家共享佛法的利益。
我們此行來大陸的目標,是為了尋根、探源,學習祖師大德們的精神,體認他們建道場的心願,然後帶回臺灣,帶回各自的僑居地,使中國佛教的精神,發揚到全世界。
九華山道場自唐朝創建至今,一直都還保存著,那是因為金地藏當時曾在山上修行,道風一直延續下來。如果將來法鼓山建成以後,也能像這樣,我們算是成功了一半,若進一步能把臺灣的佛教及世界的佛教振興,就是真正地成功了。
苦心悲願創建道場
在到普陀山佛頂的慧濟寺之前,我們經過一條巷子,地上鋪的磚塊,每三塊就是一個蓮花,那就是步步蓮花,而且每一朶的造形都不太一樣。
過去的祖師真是了不起,胸懷著大悲願,苦心設計,付出許多的心力來營造環境,使得很多人願意去禮拜參訪。
佛頂本來是一個荒山,建造者用了很大的悲願心,然後就有人千百里遠、千百萬人來朝山,我們要把這種精神帶回法鼓山。
自利利人發弘願
今天我們到了狼山,那是我童年出家的道場,是我的源頭。記得我小的時候,課誦不會背,我的老和尚蓮塘老人就說:「小和尚啊!你要拜觀世音菩薩,一天拜五百拜,就會開智慧的。」從此以後,每天早上老和尚還沒起床,我就先起床拜五百拜觀世音菩薩,才拜三個多月,智慧就開了,而且信心也建立起來了,從此奠定了我一生的信心,到現在為止,才能夠做你們的師父。希望你們也能體驗一下,你們的師父是怎麼成長的、怎麼開始的。
我不是什麼了不起的高僧,只是個普通人,但是我的悲願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所以,諸位菩薩一定要發願,你們發願後也會跟我一樣的,雖然普通人還是普通人,但是能夠成就自己、利益他人,就是不一樣。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9 步步蓮華|附錄二一九九六法鼓山大陸佛教聖蹟巡禮團開示——叮嚀篇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六輯 自傳、遊記類|06-09 步步蓮華|附錄四一九九六法鼓山大陸佛教聖蹟巡禮團開示——內心世界篇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