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8 絕妙說法|下編 本門|一六、如來壽量品——佛壽無量,永不入滅

聖嚴法師

一六、如來壽量品——佛壽無量,永不入滅

此品在《法華經》本門之中,居於核心肝要的地位。日本的日蓮宗修行者,經常持誦的就是迹門的〈方便品〉和本門的〈壽量品〉。日蓮宗的大本山,建於身延山中,名為久遠寺,也是出於〈壽量品〉的「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句。所以,此品乃為日蓮宗的宗義信仰的根本依據。

但在中國漢傳佛教系統內,並未特別重視此品,倒是由於隋代南嶽慧思禪師特重〈安樂行品〉而撰《立誓願文》;41天台智者大師因讀〈藥王菩薩本事品〉「是真精進」句,而悟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42〈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則形成家喻戶曉的持誦觀世音菩薩聖號的信仰。可見由於民族文化背景各異,衍生出對於《法華經》的內容輕重取捨,亦有出入。

關於如來壽量的討論,依據吾師坂本幸男的〈妙法蓮華經注〉43說,他將《法華文句》卷九下之〈釋壽量品〉整理而得:如來有法、報、應三身,法身壽命非有量非無量;報身在金剛心以前為有量,在金剛心以後為無量;應身雖有量而其救濟活動不斷,故亦無量。雖言三身,正是報身。因為報身之智,上契法身之理,下為利益眾生,成為應身之根源。此在日本的中古時代天台家中,慧心流將報身釋為自受用身,檀那流將報身解為無作應身的「應色常住」說。其實,自受用身與應色常住,乃是「即身成佛」及「久遠成道」的同體異名。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一切大眾:諸善男子!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如是三說)

佛說:「你們應該要相信如來所說的話是真誠的、是實在的。」這句話佛一連講了三遍。

「是時菩薩大眾,彌勒為首,合掌白佛言:世尊,唯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如是四白)

佛陀三說「誠諦」,菩薩四請「唯願說之」。彌勒菩薩對佛請求說:「但願世尊為我們說,我們定當信受。」

爾時世尊「而告之言:如等諦聽,如來祕密神通之力。」

這時,釋迦牟尼佛告訴這些菩薩們:「你們用心地聽、細心地聽、認真地聽、好好地注意聽喔!我將告訴你們有關如來的祕密神通之力。」

一切的世人及天神,只知如來從迦毘羅衛國的王宮,出家至離伽耶城不遠的地方,禪坐成道,這一生的時間過程很短。但是要知道,如來有祕密的神通之力。「祕密」的意思就是不容易讓人家一聽就懂,也可以說,一般人沒有辦法到達這種程度,沒有辦法親自體驗的。對佛來講,並沒有祕密,因為以眾生的心量沒有辦法體會,所以叫作祕密。

「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

此意是說,世尊成佛以來,事實上已經很久很久了,自從成佛以來,世尊經常在這個娑婆世界說法,經常在這個地方教化眾生;也在其他百千萬億無量無數的諸佛國土,幫助眾生,引導他們,發菩提願。

「成佛」是指三身同時成就,由於三身圓融,不即不離,既有法報應之三身,色身即是應化身,應化身可以分身至千百億萬,而又不離久遠未變的法身。故於此處及餘處,教化無量無數眾生。

「諸善男子,於是中間,我說燃燈佛等,又復言其入於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別。」「諸善男子,如來見諸眾生,樂於小法,德薄垢重者,為是人說: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諸善男子,如來所演經典,皆為度脫眾生。或說己身,或說他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諸所言說,皆實不虛。」

這段經文是說,世尊成佛以來,已經非常久遠,在此期間,雖曾有燃燈佛給世尊授記作佛,以及佛入於涅槃,其實那是方便分別,不是真的。那是因為如來見到許多眾生樂著二乘的小法,所以示現從年輕時出家而修道成佛,其實世尊乃久遠成佛,但為教化眾生,令入佛道,而說次第方便。不過,世尊一生之中所說經典,皆為度脫眾生,表現的方式則有多種,例如說己身、他身,示己身、他身,示己事、他事,那倒是真的。

「燃燈佛」梵文Dīpaṃkara,也見於《大智度論》卷九《金剛經》等,《瑞應經》譯為定光佛,是釋迦如來於因中第二阿僧祇劫滿時,得逢此佛出世,世尊買五莖蓮華,供養於佛,以髮布地,讓佛走過,因此接受成佛的記莂,謂自那時起,九十一劫「汝當作佛,名釋迦文」。《法華經》舉出此例,說明此亦為了方便德薄垢重的眾生,易以起信修道,其實乃為權說,因為如來成佛,實已相當久遠了。

「所以者何?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以諸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欲令生諸善根,以若干因緣、譬喻、言辭,種種說法,所作佛事,未曾暫廢。」

這段經文重複說明:站在佛的立場,如實所見的欲、色、無色之三界諸相,既無有生,亦無有死;既不退離,也不出現;沒有住在世間,亦沒有由世間得滅度者;不能用虛妄與真實、一如與差異來說明,也不說三界即如實相,而見有三界。像這樣的事,如來非常清楚,不會錯謬。

不過,眾生的根性千差萬別,各有不同的欲求,不同的修為,不同的主觀意識分別作用;如來為使這些不同層次的眾生,都能生起一切善根,所以要像本經各品中使用若干因緣、譬喻、言辭,來做種種說法的佛事,永不中止。

佛所見的一切諸法,是平等無差別、如如無生滅的,然而眾生各有不同層次的性質,為使眾生也能歸向佛的層次,所以有了種種方便的設施。

「非實非虛,非如非異」,實際上與《心經》講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意思相同,也就是佛的中道見,既非左亦非右,更不執著中間,排除一切的知見障礙。凡是偏空偏有、執斷執常,都是邊見,如執中間又成了可右可左的騎牆主義,也非常危險。

「不如三界,見於三界」,不要把三界看成真實的,但三界又是存在的。從因緣所生的三界本質而言,三界並無不變的實體可得;從眾生居住的環境而言,又不能說三界是不存在的。

「如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

釋迦牟尼佛成佛以來,已經很久很久了,佛的壽命有無量阿僧祇劫,在無數的劫中,永不滅度。這是第二度宣稱,釋迦世尊是「久遠」成佛的古佛。

「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所以者何?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

釋迦所言久遠劫前已成佛道,是法身慧命;發菩薩誓,度盡眾生,是報身所現的應身工作,已成佛道,猶現菩薩身、行菩薩道。此一報身壽命無限,遠過於如前所說的時劫數量。如今並非真的要入滅,只是為了教化眾生,使眾生有難遭遇想,而宣布即將滅度。許多薄德之人,如果知道佛久住世,恐怕就不會急著趕快學佛修行,也不會想到要種善根,而寧可居於貧窮下賤,貪著五欲,落入顛倒夢想的妄見網中。

佛說即將滅度,又說佛壽久遠無量,聽來好像自相矛盾,其實宣說滅度是為利益眾生的方便,久遠成佛而常住在世永不入滅,才是真實之教。

依據天台智者的《法華文句》卷九之下,解釋「祕密」二字說,如來的一身即三身,是祕說,三身即一身,是密說。據日本中古天台的看法,則謂《法華經》之前是隔異的三身,《法華經》的迹門是相即的三身,《法華經》的本門是法體法爾的三身,又名俱體俱用的三身,觀心門則是己身的三身。是以三身思想疏釋佛壽及滅度的矛盾性。

「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成佛的因地,稱為行菩薩道,而此處是說,成佛以來,已經有無量劫行菩薩道。亦即,成佛之後,佛的應化身,經常還現菩薩身,例如三乘所知的八相成道之前悉達多太子是菩薩,為十六王子沙彌階段的是菩薩,受歌利王節節支解的是菩薩,被燃燈佛授記作佛的是菩薩。此處又說世尊滅度也是方便,故於未來依舊會以菩薩身無盡期地利益眾生。

「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說此《法華經》時,釋迦牟尼佛已經宣布要滅度了,之後就說了《大般涅槃經》,這是滅度之前所說的最後一部經。「滅度」就是寂滅,從此以後不再到這個世界上來度眾生。

「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可是實際上他不是真的滅度,那只是方便教化眾生的一種方法。

「所以者何?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為什麼呢?如果知道如來永久住世,許多福報不夠、善根薄弱的眾生,就不種善根了。就好像是說:太陽永遠發出光明,四處都有空氣可以呼吸,得來不費吹灰之力,就不覺得陽光與空氣對人的重要性。又如父母親太富有了,家中器物都是珠玉,滿地都是黃金,不知惜福的兒女,就不會想到珠玉黃金的可貴。又如泥土能夠生長萬物,乃是眾生棲息營生之寶物,由於到處都有泥土,大家也就不以為貴了。物以稀為貴,是凡夫的淺見,所以佛要示現涅槃,好讓那些薄德而不種善根的人們,趕緊來認真學佛。

「善根」在三十七道品中有五種,稱為五善根,那就是信、精進、念、定、慧。是指由於修習四念處觀而發起的修行經驗,善根發起之後,修行的工夫才算著力,故接下來便是信、精進、念、定、慧的五力。

善根的梵文kuśala-mūla是善之根本,又被譯為德本。《中阿含經》卷七《大拘絺羅經》有云:「若有比丘如是知善知善根者,是謂比丘成就見,得正見,於法得不壞淨,入正法中。」這是比丘成就正見,得四不壞淨,信心堅固,又名四不壞信,即是信佛、信法、信僧、信戒。此在小乘的《俱舍論》44及《成實論》45都說於修四念處的總相念之後,即得煖、頂、忍、世第一的四善根位,是見道位前的修行位。若得煖位,縱然斷善而造無間地獄業,墮於惡道,然流轉不久,必到涅槃。

大乘法相宗,於五位之第二加行位,亦是煖、頂、忍、世第一的四加行位,是見道修行位,與小乘四善根位不同。唯其從善根發起之後,即入正見正法位,是沒有疑問的。《大拘絺羅經》謂:「云何知不善根?謂貪不善根,恚癡不善根。」以此可知,無貪、無恚、無癡為三善根。《法華經》的「不種善根」是指不修佛法的人,也就生不起善根了。

「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是指不修四念處觀、不能發起堅固信心善根的人,於佛法僧三寶前極其貧窮,因為他們貪著五欲之樂,未知有禪悅,不懂得法喜,滿腦子思想的都是顛倒的虛妄見,就像禽獸魚蝦,被生死的網所繫,無法逃脫。世人為了私利私欲的滿足,為了顛倒妄見的堅持,憂愁苦惱,奔忙掙扎,就像是鳥獸魚蝦進入羅網之後,無法自拔自救。為何不來聽聞聖教,修持聖道呢?

「難遭之想」,《法華文句》卷五列有四難:1.值佛難,2.說法難,3.聞法難,4.信受難。這是有連帶關係的,如不值遇有佛出世住世,便無佛法,也無從信受。所以在《涅槃經》卷二有兩難:「生世為人難,值佛世亦難,猶如大海中,盲龜遇浮孔。」

「盲龜喻」出於《雜阿含經》卷十五有云:「大海,有一盲龜,壽無量劫,百年一出其頭。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隨風東西,盲龜百年一出其頭,當得遇此孔不?……凡夫漂流五趣,暫復人身,甚難於彼。」因而古來諸善知識,都會以「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勉勵世人珍惜人身,並當及時聞法,信受修持。

《法華經.法師品》說,凡有此經所在,即有如來全身;也就是有法即有佛,聞法即見如來。此經宣布如來將入滅,滅度之後,正法、像法及後末世,尚有此經之時,大家應當珍惜因緣,修持此經,種大善根。如果不作「生世為人難,值佛世亦難」的難遭遇想,則一失人身,萬劫不復,錯過佛緣塵劫難逢。為了說明佛的滅度是為了使不種善根的凡夫眾生,起難遭之想,所以接下來又說了一個「良醫救子喻」。

父為良醫,有子百數,當父外遊,諸子飲他毒藥,或失本心,或未失者,父還家時,依諸經方,調藥令服,未失心者,服藥即愈,失本心者,得藥不服,父即告曰:「我今衰老,死時已至,是好良藥,今留在此。」作是教已,復往他國,遣使還告:「汝父已死。」是時失心諸子,「聞父背喪,心大憂惱」,「乃知此藥,色味香美,即取服之,毒病皆愈。其父聞子,悉已得差,尋便來歸,咸使見之。」

這則譬喻是說,曾有一位良醫,他有十、二十、乃至上百個孩子,他因為有事,遠往外國去後,孩子們誤食毒藥,有的失去了本心、迷失了本性,有的雖然中毒,尚沒有失去本心、沒有迷失本性。他們的父親回家之後,便依醫經藥方,調藥令他們服用。那些心智未失的孩子服藥以後,毒解病除,馬上好了;已失心智的孩子們,拿了藥也不服用,這個時候他們根本不相信父親的藥是有用的,也不相信他們自己有病,所以不想吃藥。

這位良醫父親就告訴這些不肯吃藥的孩子們:「我現在已經年老體衰,再活也沒多久了,這是好藥,留給你們。不用擔心,一定能夠治好你們的病。」說完,他就離家又到其他國家去了。之後他派人告訴那些失心未癒的孩子們:「你們的父親已經死了!」聽到父親過世的消息,這些原來不肯吃藥的孩子們,心裡非常悲痛哀傷、憂愁苦惱,並且心想:「父喪他國,已失依怙,我們有病在身,也無人能予救護了。」這麼一難過,心智便恢復醒悟了,才知道父親留下的藥物,真是色香美味具足,立即取藥服用,每一位的毒病都痊癒了。醫生父親得悉之後,便從遠地回家,跟諸子又見面了。

這個比喻是說,釋迦牟尼佛告訴一般迷失了本性而不種善根的眾生:「我快要涅槃,我留下這部《法華經》,做為佛的遺教,當你們發覺你們中了貪瞋癡等三毒,需用此經療毒治病之時,趕緊修持此經吧!」

我們這些末世眾生在釋迦牟尼佛涅槃之後,已見不到佛,看到佛留下來的經典才覺得稀有難得,決心要好好地依教修行。當我們真正發起善根,見到如實的佛法時,體驗到唯一佛乘時,就會發現佛是永遠不滅度的,佛是永遠與我們活在一起的。

偈云:「我見諸眾生,沒在於苦惱;故不為現身,令其生渴仰;因其心戀慕,乃出為說法。神通力如是,於阿僧祇劫,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隱,天人常充滿;園林諸堂閣,種種寶莊嚴;寶樹多花菓,眾生所遊樂;諸天擊天鼓,常作眾伎樂,雨曼陀羅花,散佛及大眾;我淨土不毀,而眾見燒盡。」

偈子的大意是說,佛看到眾生都在生死煩惱之中,所以他不顯現,為的是讓眾生在苦惱而又不知道怎麼辦的情形下,產生「希望得到佛法」的渴仰感;等到眾生心裡產生眷戀和孺慕的感覺時,佛就出來為他們說法。不要覺得奇怪,佛的神通力量是能夠做到這樣的。當世人見佛涅槃的時候,其實他是依舊、永遠地住在印度的靈鷲山上,以及其他處所。當此娑婆世界於劫盡之時、大火焚燒之際,佛所住的淨土,還是那般地安樂穩定。天神充滿、園林宮殿、寶樹花果遍於處處,還有天鼓天樂,天女散下曼陀羅華,落在佛及大眾之間。佛土永不毀,眾生所見的世界則已燒盡了。

「於阿僧祇劫,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佛於未來無數劫中,還是常住靈鷲山上,以及其餘的住處。後來形成了日本日蓮上人提倡的靈山淨土信仰。地理上的靈山,是在中印度王舍城外的一個山坡上,到劫盡之時,是會被大火燒盡的;信仰中的靈山,是佛的報身所住,報身可遍一切處,所以說不僅常住靈山,也常住其餘諸處,那是永不毀滅的。

原則上,報身的佛僅對二乘聖者及初地以上的法身大士說法,因此此靈山淨土,也非凡夫可見。唯中國隋代的天台智者大師在光州大蘇山,入法華三昧觀二七日,誦《法華經》至〈藥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句,身心豁然,寂然入定,乃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這是由定境而進入悟門,見的就是靈山淨土。

「眾生見劫盡」,劫的梵文kalpa,譯為長時、非常時節。有小劫、中劫、大劫之分:1.一個小劫的算法是由增劫減劫構成:人壽八萬四千歲起,每百年減一歲,減至人壽十歲,為減劫;再由人壽十歲,每百年加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為增劫,合一減一增,為一小劫。2.合二十個小劫,為一個中劫。3.合成住壞空的四個中劫,為一個大劫。

劫盡有三種:1.小劫盡時,人壽減至十歲,便有刀兵災、疾疫災、饑饉災的所謂三災發生,命極危脆,大量死亡,然後轉為增劫。2.中劫盡,即是每經過二十個小劫,至第二十個小劫盡時;至第二個中劫終了,世界即進入毀壞階段。3.大劫盡,即是經過成住壞空的四個中劫,一個大劫終了。

四個中劫之中,只有「住劫」有眾生活動,我們的現在就是住劫。「成劫」的時候,是由宇宙元素漸漸凝聚,物質的世界才剛剛開始,尚非眾生居住生存的空間。「壞劫」其實就是第二個中劫的終了,亦即住劫終了,便是第三中劫的壞劫開始。

住劫的每一個小劫盡時,均有三災,首先是兵災,人間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其次是瘟疫瀰漫,都是不治之症;再次是餓殍遍野,五穀不生,菜果絕跡,一切動植物,多已枯死不生。住劫的第二十個小劫盡時,接著就進入壞劫,火、水、風三災,次第發生,把整個世界徹底摧毀,及至消失在太空之中,那便是第四個中劫,名為空劫的時段了。大火災燒盡所有的東西,甚至燒到色界初禪天;大水災的結果,毀滅至二禪天;大風災的結果,毀滅至三禪天,然後進入空劫。

但是佛說,雖然劫盡的時候,大火燒掉一切,靈山淨土還是很安穩的,天人充滿,到處都是有福報的菩薩。

「園林諸堂閣,種種寶莊嚴,寶樹多花菓」,在靈山裡,種種的樹林、殿堂、樓閣,以及許多許多的樹木,滿園花香處處,鮮果累累,通通都由七寶所成,就像《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裡描寫的西方極樂世界一樣。眾生在那個淨土裡非常地自在,由於福德所感,還有歌舞音樂,是「諸天擊天鼓,常作眾伎樂」。

「曼陀羅華」梵文māndārava,譯為天妙、悅意等,為色澤美妙、見者悅意的一種天華,據說是一種樹花,與波利質多樹同種。在印度的草本植物中,也有曼陀羅之名,高四、五呎,葉作卵形,夏日開大紫花,有漏斗狀的合瓣花冠,亦名風茄兒、山茄子。但據日本學者宇井伯壽考證,《法華經》中的曼陀羅花是天華,而非俗稱的山茄子。天人散花,在《維摩經.觀眾生品》中也有一例,頗為有名:「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未知那種天華,是否也是曼陀羅華。

「我智力如是,慧光照無量;壽命無數劫,久修業所得;汝等有智者,勿於此生疑。」

這六句經文是說,佛的智慧力就是這樣地「光照無量」。佛的智慧光,無微不至,無遠弗屆;佛的壽命有無數劫的長遠,那是由於久遠以來的修持而成。凡是有智慧的人,對佛的這番話是不會起疑竇的。世尊的慧光無量,壽命無限,與《阿彌陀經》所介紹的阿彌陀佛相同,於空間而言是無量光佛,於時間而言是無量壽佛。此雖不是世尊的稱號,還是表現了佛佛同道的涵義。只是唯有善根深厚的見道位以上的菩薩,始能與這樣境界中的佛會面。

「如醫善方便,為治狂子故,實在而言死,無能說虛妄。」

這四句經文是說,佛就像「良醫救子喻」中的醫生父親一樣,其實是沒死,但為了治療他已經失去心智的孩子們,卻說他自己死了,誘騙他們服藥治病。這算是說謊嗎?是的!但若不說謊,便救不了孩子們的毒病,這是騙對了的。

釋迦世尊慈悲殷勤,老婆心切,在《法華經》中,不斷地告訴我們,他在誘騙眾生進入佛的涅槃大城。

有一次我也模仿《法華經》說,我所講的話全都是誘人離苦的方便謊言,有個弟子順口就說:「聖嚴師父是一個大騙子!」我回說:「不,我僅是小騙子,我們的釋迦老子才是大騙子!」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8 絕妙說法|下編 本門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08 絕妙說法|下編 本門|一七、分別功德品——清淨果德,弘經威力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