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14 華嚴心詮|校註

聖嚴法師

校註

1

鎌田茂雄,《原人論》,東京:明德出版社,一九七三年,頁二十八―三十。

2

陳英善,《華嚴無盡法界緣起論》,臺北市:華嚴蓮社,一九九六年,頁四四○―四四四。

3

參見《華嚴經》卷十(T9, no. 278, p. 465c29-p.
466a1)

4

參見木村清孝,《中国華厳思想史》,京都:平樂寺書店,一九九二年,頁四。

5

全稱為《華嚴經傳記》

6

以上日本學者意見內容,參見木村清孝《中国華厳思想史》,頁八十一。

7

參見〈大唐大薦福寺故大德康藏法師之碑〉(T50, no. 2054, p.
280b2-c16)

8

參見〈唐大薦福寺故寺主翻經大德法藏和尚傳〉(T50, no. 2054, p.
280c19-p. 286b7)

9

參見《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四(T45, no. 1866, p.
499a9-11)

10

可參閱《華厳教學の研究》,京都:平樂寺書店,一九五六年。

11

參見《景印佛教大系》第一冊,佛教大系刊行會編纂,臺北市:新文豐,一九九二年,頁五二七。

12

《梵漢対照究竟一乗宝性論研究》,東京:山喜房佛書林,一九六一年。

13

參見《宋高僧傳》卷五(T50, no. 2061, p.
737a21-23)

14

參見《華嚴懸談會玄記》卷一(R12, p.
8a17-18)

15

參見《華嚴懸談會玄記》卷一(R12, p. 8b17)

16

參見木村清孝《中国華厳思想史》,京都:平樂寺書店,一九九二年,頁二二二。

17

可參閱《宗密教学の思想史的研究》,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一九七五年。

18

參見《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卷下(T39, no. 1795, p.
576c11)

19

參見《全唐文》卷七四三〈圭峰禪師碑銘并序〉。

20

參見《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卷下(T39, no. 1795, p.
576c9-18)

21

參見《圓覺經大疏釋義鈔》卷一(R14, p.
444b12-14)

22

參見《圓覺經大疏釋義鈔》卷一(R14, p.
445a2-3)

23

參見《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卷上(T39, no. 1795, p.
524b22-23)

24

參見《八十八祖道影傳贊》卷三(R147, p.
978a3-4)

25

參見《圓覺經大疏釋義鈔》卷一(R14, p.
445a10-11)

26

參見《全唐文》卷七四三〈圭峰禪師碑銘并序〉。

27

參見《宋高僧傳》卷六(T50, no. 2061, p.
742a1)

28

即孔穎達《周易正義》疏。

29

參見《全唐文》卷五五八〈韓愈十二.原人〉。

30

參見《史記》卷六十三〈老莊申韓列傳〉。

31

參見《史記》卷三〈殷本紀〉。

32

出自《老子》第七十三章。

33

出自《論語.陽貨篇》。

34

出自《論語.八佾篇》。

35

出自《論語.先進篇》。

36

出自《詩經.大雅.生民之什》。

37

出自《詩經.周頌.清廟之什》。

38

出自《書經.周書.呂刑》。

39

出自《書經.周書.召誥》。

40

出自《莊子.外篇.知北遊》。

41

出自《論語.八佾篇》。

42

出自《論語.述而篇》。

43

參見《雜阿含經》卷十(T2, no. 99, p.
67a4-8)

44

參見《雜阿含經》卷十(T2, no. 99, p.
66b12-16)
等。

45

參見《雜阿含經》卷十(T2, no. 99, p.
66b12-16)

46

參見《八識規矩直解》(R98, p.
617b12-18)

47

參見《攝大乘論本》卷上(T31, no. 1594, p.
134b21-24)

48

參見《八識規矩直解》(R98, p. 616a7)

49

本書亦收錄於《大正藏》,可參見《成唯識論述記》卷一(T43, no.
1830, p. 242b19-22)

50

本書亦收錄於《大正藏》,可參見《成唯識論述記》卷一(T43, no.
1830, p. 242c2-22)

51

《仏教経典成立史論》,京都:法藏館,一九七八年。

52

《大乘起信論講記》,臺北:正聞,一九八一年。

53

《國譯一切經.法華部》,東京:大東出版社,一九三四年。

54

參見《金師子章雲間類解》:「大品云。空是大乘之初門。」(T45, no.
1880, p. 664b29-c1)

55

參見《華嚴經》卷五十一:「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癡迷惑,不知不見。」(T10,
no. 279, p. 272c5-p. 273a1)

56

參見《華嚴經》卷八(T9, no. 278, p.
449c14)

57

參見《大般涅槃經》卷八(T12, no. 374, p.
405b8-10)
等。

58

參見《法華經》卷二〈譬喻品〉(T9, no. 262, p. 12c4-p.
15a7)

59

另可參見《唐玄宗御註道德真經》一書。

60

亦作〈漁樵問對〉,參見《宋史》卷二○五〈藝文志第一百五十八〉。

61

臺北:法鼓,二○○一年初版。

62

可參閱印順法師《大乘起信論講記》第四章第二節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14 華嚴心詮|附錄|附錄二《原人論》語體譯終南山草堂寺沙門宗密述法鼓山沙門聖嚴語體譯註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七輯 經典釋義類|07-15 觀音妙智|編者序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