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4 法鼓山的方向:關懷|臨終關懷|佛化聯合奠祭守則

聖嚴法師

佛化聯合奠祭守則

緣起

人生的有始有終,正如自然界的一切現象,有起必有滅,有生必有死。所以從出生到死亡,乃是人生的必經過程,也是宇宙的自然現象。雖然面臨生死交界時的親情友誼,都有深長的哀慟,但也是無可奈何的事實。

因此人生必須慎其始而善其終,養其生而尊其亡。既要有生存的尊嚴,也當有死亡的尊嚴;生逢其時地,死得其安慰,才能彰顯生命的價值和死亡的意義,才能彌補生離死別的遺憾。

以佛教的觀點來看生命的過程,出生時固然抱有無限的希望而來,死亡時同樣也抱著似錦的前景而去。所以,人生的結束,雖不是喜事,也不是喪事,乃是一件莊嚴的佛事。

任何一種習俗的形成,均有其時代背景的因素及社會環境的影響,中國文化注重倫理及孝道,實在是我國的民族遺產,但在喪葬的禮儀方面,有許多情節已和現代人的文明脫節,甚至有些國際的電視媒體,將臺灣的葬禮場面,當作奇風異俗的怪談,向他們的觀眾介紹。

而在我們國內的當事人,死者已無機會有所主張,亡者的家屬,多半唯有順從古老的習俗;少數人雖有心對於亡者的後事,做得更有尊嚴,卻又不知從何著手。故於絕對多數的喪葬儀典,除了盡可能在表面排場喧鬧,實際上並沒有給予亡者應有的尊嚴,也不能給予生者當得的安慰。故在儀典進行中感到茫然的憂戚,儀典完成後更加一分傷感與悲哀。

每逢所謂吉日,殯葬場所往往不敷使用,以致盡量縮短喪禮時間,草草了事,好多靈柩只得停於附近的街邊巷口,平添最後告別的遺憾,也為他人造成不便。若以佛教的觀點而言,日日都是好日,便沒有問題了。

法鼓山為了提倡禮儀環保,發揚中國固有的倫理精神,並以佛教的信仰和現代人的立場,推動慎終追遠和冥陽兩利的佛化聯合奠祭。在簡化、節約、惜福、培福的原則下,完成隆重、肅穆、整齊、祥和而又莊嚴的佛事。對亡者做懇切的追思及虔敬的祈福,對其家屬親友也能達到安慰及關懷的目的。讓人人感受到人生的終點,不是生命的結束,乃是無限的延伸以及圓滿的連續。

我們勸請佛教徒們,來響應佛化的聯合奠祭,也希望凡是願意接受佛化喪儀的社會大眾,都來接受我們的服務。這項儀典的靈堂,係用佛教的方式布置,富有莊嚴、柔和、溫馨的氣氛;參加儀典者,希望一律穿著黑色的長袖衣褲。對於亡者而言,靈堂即是前往西方佛國的起站;對生者而言,是共同來此,恭送未來的佛陀,前往西方的淨土。

冥陽兩利的莊嚴佛事

(一)什麼叫作佛事?

以佛教的立場,死亡不是喜事,也不是喪事,而是一項莊嚴佛事。而什麼是佛事呢?廣義地說,凡是信佛之事、求佛之事、成佛之事,都叫作佛事。佛說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只要能信仰佛所說的成佛方法並照著去做,必將可以成佛。所以佛事的範圍有狹有廣,所謂「佛法無邊」,就是成佛的方法很多,多得不勝枚舉。

佛事的主要對象是人,以福慧雙修為目標,其中看經、課誦、聞法、講經、念佛、拜佛、打坐是「修慧」;布施、忍辱、持戒、供養三寶、孝敬父母、敬事師長、普施貧病,稱為「修福」。必須福慧雙修,才是佛法所說做佛事的正途。

(二)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般人誤將做佛事,看成專為死者而設的儀式。事實上,佛法的主要對象是活人而非死人,為亡靈超度,乃是一種補救的辦法,不是佛教的中心工作。

所以,做佛事宜在生前,喪葬固然要做佛事,結婚、生產、禳災、祛病、祝壽、謀職、開張、交易、建造、安居、行商等等,也都應該做佛事。佛法能致現生之福,能致後世之福;能致人天富貴的世間福果,尤其能致福智圓滿的究竟佛果。若想得到佛法的受用,必須自己來做佛事,與其等到死後由親友代做佛事,何不趁活著的時候,親自做些佛事呢?

佛法的超度對象,是以活人為中心,如果平時不修行,臨時抱佛腳,雖然也有功德,但不及平時有準備的落實可靠;如果自己不做佛事,死後由親友請人來代做,功效則又差多了。《地藏經》中說,為先亡眷屬做任何佛事,七分功德,生者可得六分,而亡者僅得其一,所以我們應該在生之時,自己多做佛事。

(三)如何做佛事?

學佛的工夫,主要是靠平時的修行。假如平時沒有修持佛法,臨命終時,尚有一個補救之道,就是根據「隨念往生」的道理,勸病危者一心念佛,萬緣放下,切勿怕死,不要貪戀家屬親友和產業財務,更不要心慌意亂,應該一心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並且要勸大家幫助念佛,使得臨終之人的心念,融洽於虔敬懇切的念佛聲中。若能如此,死後當可往生佛國淨土,若是壽數未盡,也能以此念佛功德,使病者早日康復、福壽增長。

至於為亡者所做的佛事,則必須要體認佛事的意義,不可草草了事,要以虔誠、恭敬、肅穆、莊嚴的心情來做,家屬親友盡可能全體參加,能夠跟隨持誦最好,否則亦當隨眾參與、聆聽、禮拜。以亡者親友的虔誠、恭敬,感應諸佛菩薩的慈悲願力,及以佛法的道理,給予亡者救濟及開導。因為做佛事就是召請亡者臨壇聽法,化解煩惱的業力,以得超生離苦。如果親友眷屬對於佛事漠不關心,既不參與,也不禮敬,對亡者的功用,縱然是有,也極其輕微,所以,真正的佛事是要大家親自去做。

(四)冥陽兩利的佛事

亡者往生後,最好從過世的那一刻起,佛號不斷地為之「助念」,以中國人的習慣,能夠在七七四十九天之中每天做佛事當然最好,否則死後的頭七天或三天,乃至僅僅一天或者每逢七期那一天做佛事,都是好的,可視個人的狀況決定。

通常人在死後,若有重大的惡業,直接下墮三塗;若有眾多的善業,便可立即生天;若修淨業,即可往生淨土。否則,就在四十九天之內,等待因緣成熟,隨習、隨業轉生。在亡者未轉生之前為他超度,便能轉惡為善業使其心開意解,甚至可超生天界,乃至往生淨土。如果已生淨土,亦能使他蓮品高升。

根據《地藏經》,若要超度先亡眷屬,應該恭敬、供養諸佛菩薩,讀誦、受持諸種佛經;而依照《盂蘭盆經》,應該布施、供養出家僧眾。綜合而言,若亡者親屬,能為亡者修福布施、供養三寶、救濟貧窮、利益社會,乃至等施一切眾生,使之離苦得樂,都是促成亡者超生離苦,往生佛國的助緣。

因此亡者眷屬等,應發心在四十九日內,吃素念佛、淨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及不食五辛),並持續為亡者誦經、念佛或做諸超薦、印經、布施、供養等佛事,功德迴向亡者,如此冥陽同霑法益,均蒙其利。

佛化臨終關懷指南

(一)維護人道,善盡孝道

「死」是人生最後的一件大事,唯有依據佛法,才能有最正確的認識和作法,並徹底利益亡者。

因此,站在佛法的立場,病者氣絕後,鼻息雖斷,但神識卻尚未離去,這時仍是有知覺的,須經過一段時間,通身冷透,神識出離,方算死亡。在神識未去之前,心靈正是最痛苦的時刻,此時家屬的哭泣聲和任何不當的碰觸遺體,都會增添亡者無邊的痛苦和煩惱,為了亡者的善終,最好是在他身邊安靜念誦「阿彌陀佛」聖號,因為佛經告訴我們,臨終的亡者只要聽到一句佛號,就不至於墮落惡道受苦。

除了病人一斷氣,馬上就悲哀啼哭外,一般人常犯的錯誤尚有撫摟病人而嚎啕、任意搬動勉強其正寢、趁身體未冷就先為之沐浴更衣、注射強心針等,這些舉動,愛之反害之。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國人向來有在外(包括在醫院及意外事件發生處)死亡不能回家的觀念,以致許多家屬急著將病危者由醫院送回家,致病者飽受身心折騰。事實上,佛教認為一切唯心造,在外死亡者的遺體不得返家的觀念,是不近人情的,因此家屬不要因迷信,而造成生者、亡者都遺憾的情況。

由於神識未去,亡者所感受的痛苦,與常人無異。常人還可呼痛喊救,全力抗拒。但對神識尚在的亡者而言,雖痛徹骨髓,卻有口難言,同時因生者的不解臨終常識,而導致亡者因遭受痛苦而心生憎恨,致使神識墮落惡趣中,豈是身為至親愛友應有的作為呢?

為了維護人道,善盡孝道,在病人氣絕、神識尚未離去的八至十二小時內,病室宜維持肅靜,不能有上述種種冒然舉動,以維護其神識得到安寧。病人睡的姿態,要聽其自然,不可輕率移動。如果要換壽衣,請在八小時後,用熱毛巾溫暖關節,就可順利換上;在十二小時內,請勿急著將亡者冰凍,也不要在床邊燒冥紙、拜腳尾飯。

(二)助念是臨終救度的法門

根據《觀無量壽經》所說,阿彌陀佛在最初發願時,曾開殊勝方便:雖十惡五逆之人,於臨命終時,若遇善知識說法安慰,教令念佛,令聲不絕,具足十念「南無阿彌陀佛」,即得往生淨土。因此,對病危者而言,首先要使他知道並相信,只要念佛必生淨土。勸他念佛,也助他念佛,助他至心稱念彌陀聖號,此即是藉著助念者的力量加上佛的本願力,使臨命終的人往生淨土。

助念的方式,可分兩個段落:

第一,對神智清楚者,應先說法安慰,勸導一心念佛,由出家法師或助念團領眾居士甚或家屬,宣說:「某某(居士),現在請你什麼也不要想,清楚地聽幾句佛法。佛說人有生老病死,這是必然現象,所以對於死不必害怕;離開人間後,若能往生西方佛國,是最幸福。現在,用你一生中所做一切善事的功德,求生佛國,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如果你還不該往生,阿彌陀佛是大醫生,他會使你馬上恢復健康的。現在,大眾來為你助念,你能念,就小聲跟我們念,不能念的話,就聽著我們念的佛號,心裡跟著默念。什麼都不要想了,一心祈求阿彌陀佛來接引你往生佛國淨土。」

第二,如果病危者已神智不清,仍要為他開示佛法。所謂神智不清,可分兩種:一是身體雖不能動,眼睛不能看,嘴巴不能說,但心裡還是清清楚楚,耳朵可能還聽得到,所以當他是神智清楚的人,可以對他做簡短的開示。二是已經斷氣,在生理上屬於死亡者,但他的神識卻可能認為自己仍然活著,或仍守住遺體沒有離開,因此,還是要說法助念。

既然我們知道人死後,神識並未立即離開身體,所以正常的助念時間是八至十二小時,不可以隨便念幾句就了事。助念者要分數組,一組四個小時;或每兩個小時輪流助念。念的時候,助念者本身要專注一意,聲音要整齊清楚,不要太快太高聲,也不要悲戚或急躁,以莊嚴、肅穆、和諧、安寧的聲音,輕輕地念,使病人能在安詳、恬靜、怡悅、自在的情況下往生。

由於助念是臨終救度的殊勝法門,因此,平常必須多參加共修和人結善緣,且發心替他人助念,這樣一來,善緣具足,有需要時,才能夠有蓮友來發心助念,所以說:「未成佛道,先結善緣。」

至於有人用念佛的錄音帶助念,因錄音帶沒有心,所以效果有限;以人助念,尤其是家屬虔敬助念,效果較佳,因可藉助念者的願心、信心,來感通阿彌陀佛的願力。錄音帶雖能帶動病者念佛,但其氣氛及功效與有人助念相比,則大不相同,除非不得已,最好不用錄音帶替代助念。

(三)自救、人救,往生大事

一般人都是在死後,依靠家屬做佛事超薦救度,或以做佛事裝點場面。殊不知生前靠自己學佛修持,較之死後靠家屬超薦,容易得多也保險得多。所以要在臨終之前,為自己做一切功德,令自己生歡喜心、虔誠心、懺悔心、念佛心,知道仗三寶加被之力得大利益,則容易濟拔。如果在身體健康時,自己能發心修行植福、念經、齋戒禮佛、發大願,加上臨終助念,相信必然「往生有分」。

為了避免家人處理失當,妨礙往生大事,平日就應該將自己的意旨,明白囑咐家人,交代清楚,千萬不要認為談臨終事宜不吉祥而忌諱不提,須知事關臨終前後的切身利害,不可不慎!

若自知病重,應吩咐家人,凡來探病問候者,皆請他們為「我」念佛,不要閒談雜話。念佛功德不可思議,經云: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消多劫生死重罪。5因此念佛能超薦鬼神亡靈、化解怨結、消除業障,使自己能順利往生極樂世界。

(四)佛教喪儀簡樸隆重

自古以來,佛教的喪葬並沒有一定的制度,但依據「淨土法門」,在彌留時宜有善知識為亡者說法、誦經、念佛,稱為助念,一直到命終十二小時之後,移動遺體,為之沐浴、更衣,並繼續以助念代替伴靈。而且,每舉行一項儀式,都用佛法開示亡者,令其一心皈命佛國淨土。

佛化的喪儀應該隆重、簡樸,除司禮者外,主體應該是主持此項儀式的法師或居士帶領大家為亡者誦經。參與的大眾均應人手一冊佛經跟著持誦。持誦的內容,最好是簡短的經文及偈頌,如《心經》、〈往生咒〉、〈讚佛偈〉、佛號、〈迴向偈〉等;然後由主持的法師或居士介紹亡者的生平,及其為善、利人、學佛的功德,並做簡短的開示,一則度化亡者超生佛國淨土,同時也安慰、啟發亡者的家屬親友,聞法修行。因此佛化喪儀,既是幫助亡者走上成佛之道的起點或過程,也是生者修學佛法、弘法利生的大好機會,宜大力倡導。

基於節約及方便原則,家祭和公祭最好同日舉行,前後時間不需超過一小時,最多一個半小時。至於用中西樂隊或儀仗花車等場面,都是虛榮的鋪張,此舉對非佛教徒或許有其慰靈的作用,但對佛教徒則反而會擾亂亡者一心求生佛國淨土。

對於佛教徒,遺體的處理,一般大眾多採土葬和火葬,不過以目前的社會型態而言,火葬是比較理想的方式,一則清潔、簡單,二則將火化後之骨灰寄存寺院塔中,讓亡者親近三寶、聽聞佛法,實為一舉數得。

總之,佛教的葬儀宜力求簡樸、莊嚴、隆重,尤其在喪葬期間,不得以殺生的葷腥招待親友,更不可以酒肉葷腥來祭祀亡者。靈前則以香花、蔬果、素食供養;花籃、花圈、輓幛均應適可而止,最好除了喪家和代表性的親友致送數對花籃以及數幅輓聯、輓額,以表示悼念外,不要大事鋪張。

如果親友致送奠儀,除了由於家屬貧苦而留著喪葬費用及生活所需外,最好悉數移作供養三寶、弘法利生及公益慈善等用途,將此功德,迴向亡者,超生離苦,蓮品高升。

(五)淨化社會,禮儀環保

1臨終處理

對病情危急,送醫急救無效者,家屬應當機立斷,若醫院設有助念室,同意家屬助念,可視病者或家屬意願,留院或返家;若醫院不允許助念行為,應趁病者未斷氣前(斷氣亦無礙),雇車將病者送回家中安頓。

亡者斷氣後,家屬不可拉扯啼哭,也不必急著催找葬儀社;可盡速聯絡發心蓮友助念,全心念佛,並為亡者蓋上「往生被」,恭請西方三聖像置於屋內之清淨處,助大眾提起正念;俟八至十二小時後,始可替亡者淨身、更衣及移至大廳(或送殯儀館存放),遺體四周用線牽圍,再掛上黃布幃幔。遺體頭朝內、腳朝外,在幃幔前頭,設置靈桌,可以用四方桌鋪蓋黃布,桌上一對鮮花、四樣供果、一對蠟燭或蓮花燈、一個香爐、一杯供水,再加上亡者的蓮位即可。不要拜「腳尾飯」、燒「腳尾錢」。

2入殮

往生後二十四小時,方可進行入殮儀式,入殮時家屬必須至誠念佛,不得啼哭或談笑。

屍體所穿衣服,以整齊、大方為原則,不必依俗穿著七層服裝,既浪費又損福;不必為亡者掛上生前喜愛之物,會增加神識執著。

遺屬的喪服,一律以長袖黑色衣鞋,取代不合時宜的麻衣、草鞋,並以素色念珠做為「帶孝」,一則可隨時念佛迴向亡者,二則於守孝期間,不致因出入其他場合,招致他人忌諱或不快。

3告別式

靈堂布置:宜肅穆、莊嚴、高雅、樸素,不用鼓樂喧鬧。

悼祭之家屬與親友,均著黑色衣鞋,不必戴頭巾、腰巾等。

由主祭者報告往生者生平功德,讓參與者知道亡者生前的善德,使亡者覺得此生不虛度,並激發後人見賢思齊之心。宣讀內容包括生歿的年月日、籍貫、皈依、受戒的時地及其法名、行善事蹟、修持狀況、家屬榮譽,由年長位尊者或主持此項儀式的法師當眾宣讀,以三至五分鐘為限。

4出殯、送殯

由主持的法師或居士說法起靈。眷屬扶柩隨同靈車,親友隨後。

勿用擴音器沿街喧鬧,但於靈車內播放佛號錄音帶,並隨車念佛。

送殯時,不要沿街撒「買路錢」,否則不但有違環保原則,而且紙錢飛入路旁人家,也會引起屋主的不快;應當肅穆、莊嚴、威儀、整齊,以表達對三寶的虔敬和對往生者的追思。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4 法鼓山的方向:關懷|臨終關懷|清淨形象與助念功德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4 法鼓山的方向:關懷|社會關懷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