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玄覺禪師往曹溪參訪六祖惠能,振錫揚瓶,繞祖三匝,六祖說:「沙門應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是來自何方,如何傲慢?」永 ...
此句出自度門神秀禪師的示眾偈:「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捨父逃走。」14 大家都知道神秀禪師跟六祖惠能是同門,也知 ...
這是雙峰道信禪師對其弟子牛頭法融說過的,共有兩句:「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13 以禪悟者的立場看這個世界,一切現象, ...
洞山良价禪師問潭州龍山和尚:「和尚見個什麼道理,便住此山?」龍山說:「我見兩個泥牛鬥入海,直至如今無消息。」12 這兩牛 ...
唐肅宗問慧忠國師得到了什麼佛法,國師反問他:「陛下見到空中一片雲嗎?」肅宗答:「見到了。」國師說:「釘釘著,懸掛著。」1 ...
有一位講經法師來參訪鹽官齊安禪師,齊安問他講什麼經,答:「《華嚴經》。」齊安問有幾種法界,答:「廣義地說有無量法界,大略 ...
本句出自一首禪詩,相傳為唐朝無盡藏比丘尼所作。9 禪宗看起來很玄。尋春怎麼會找不到呢?春天的郊野,到處是春意。風是春天的 ...
百丈懷海禪師對僧眾說:「有一人,長不吃飯不道飢;有一人,終日吃飯不道飽。」皆無對。7 「長不吃飯不道飢」比喻不懂佛法的人 ...
仰山慧寂禪師問溈山靈祐禪師:「百千萬種現象一起來的時候,該怎麼辦?」溈山說:「青不是黃,長不是短,諸法各住自位,非干我事 ...
有人來見百丈禪師,想在他門下尋覓適宜的人選,去擔任一座山的住持。百丈的首要行政幹部華林落選,反倒主廚溈山中選。華林不服, ...
大珠慧海向馬祖道一求佛法,馬祖告以:「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覓。」4 這是指出每一個人的內心,都具備開 ...
有天晚上,德山宣鑒侍立在其師龍潭崇信之側,龍潭禪師要德山退下休息,德山遂告退走出去,不一會兒又回來說:「外面黑。」龍潭點 ...
唐肅宗時,西天大耳三藏來到東土,自稱有他心通,肅宗要慧忠國師加以試驗。慧忠國師連問兩次:「你說老僧此刻在什麼地方?」大耳 ...
一、請師入壇 (全體新戒菩薩,排班相對站立) (班首出班,執香,隨二引禮法師迎請菩薩法師。菩薩法師進壇拈香) (維那舉爐 ...
問:法鼓山農禪寺所傳授的在家菩薩戒,與其他的道場有何不同? 答:這次農禪寺傳授在家菩薩戒,最主要是由於近年來法鼓山的理念 ...
有戒可犯是菩薩,無戒可犯是外道。 好多人,因為讀了我寫的《戒律學綱要》,便發心受了菩薩戒。 好多人,因為讀了《梵網菩薩戒 ...
聖嚴發現近代中國臺灣的寺院,處處都在提倡傳授菩薩戒,而對於菩薩戒的精神與宗旨,則多不太清楚。我常遇到受了菩薩戒的在家居士 ...
觀世音菩薩的修行法門剛開始是自利、自度的,最後擴大到利益眾生、廣度眾生的大菩薩行、大慈悲行,這就是一種自助助人的修行法門 ...
在競爭激烈、分秒必爭的壓力下,時間對現代人的重要性相對提升。但在不穩定的環境中,突發情況日益增多,受到內在和外在因素的相 ...
只要是貪,都是不好的心態,不會因為你所貪著的東西種類不同,而有好壞之別,因為不管你貪的是什麼東西,都是額外的追求。但它還 ...
幸福生活
幸福感源於心中無事
生活中鎖碎,在無形中會讓我們感覺到壓力與煩惱,如果能看淡生活的發生的事情、降低慾望、便會少些煩惱。健康的身體源於健康的心態,活在當下,不過於執著外在的人與事,實現身心輕鬆的自在生活。